■王岫
經常在華副以一幅畫,帶出一片蘊涵花香草綠、街弄巷井、老屋風華,或人生回味好文章的畫家蔡莉莉老師,去年自台北復興高中退休了;可她也沒閒著,前半年繼續寫文章、畫插圖,給華副讀者滿滿的詩情畫意;特別是她故鄉台南的舊街老店,更是她畫筆下常見的風景,台南讀者想必讀來更有親切感。
去年下半年,她以華副登出文章為主的《浮生畫記》出版了,被建國中學禮聘去當兼任美術老師,又要配合新書發表,在年底籌備一項個人畫展,因此也沒看她閒下來。
到建中教書,倒是離我家很近。我從臉書知道,她面對台北明星高中學生,教學更加努力和有創意,曾和幾位美術老師以教導學生的作品,合辦過過「第一屆建中轉角創生藝術節」聯展,除了繪畫、寫生、陶器等傳統作品在川堂戶內展覽外,戶外綠色校園裡的各處角落,也布置了一些藝術手工作品。我曾在晚昏時刻,進入校園,看到她指導的學生,用創藝,讓校園綠意更添加藝術氛圍。而在臉書上,我也常看到她帶學生到建中對面的植物園或牯嶺老街去寫生,使我們覺得莉莉老師的身影,讓我們家附近街坊的藝術和人文氛圍都濃厚起來了呢!連牯嶺街那家老舊書店,脾氣有點自負、固執的老帥和第二代的少帥老闆,都肯讓學生自由進入採訪,順便寫生一番呢!
本年1月9日,莉莉老師在福華沙龍的畫展結束了,期間我們自然也去捧場一番。說實在的,我們「認識」好幾年了,卻是第一次見到面。就如她在《浮生畫記》一書所寫過的:「面對人生的風景,把時光釀成一首如詩的歌,像是遠方,傳來想念的回聲,在風,在耳,在心。」人生相遇,都是緣份,我們以文相知,以畫回聲,在疫情期間,就是多麼值得讚嘆的福氣,見不見面,其實都無所謂。
沒想到1月11日晚上,接到莉莉老師簡訊,約了我和老妻,隔日到建中門口見面。她表示, 對於曾在植物園內昔日中央圖書館上班多年的我們,她一幅帶領學生在南海學園內寫生,自己也順便在舊中央圖書館(今已因央館遷館,改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了),蓮花池前畫的一幅水彩畫,覺得留給我們收藏,應是最適合不過的。
意思是說,大畫家要送一幅水彩畫給我們?我和老妻大為興奮,家中雖掛有幾幅大、小畫作,卻都是複製品,這倒是第一次有畫家要送真品給我們呢!
次日早上,我和老妻親赴建中門口,與莉莉老師第二次見面,親手從她手中接受這幅非常有意義的水彩畫,畫的主題是南海學園內以前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和門口的睡蓮小池。
莉莉老師的畫,對我們自是無價之寶。因為這畫的背景就是我和老妻年輕時,在那裡上班過八、九年的舊國立中央圖書館,直到民國75年,我們才搬到中山南路的新館,後來又改名為國家圖書館。民國66、67年,我倆分別進入央館服務時,都還是未婚的年輕人哩!後來努力在館創新服務,也在此八、九年期間訂婚、結婚、成家、生育兩個女兒,都在這個時期發生,中央圖書館前期還沒有冷氣,創業和撫育子女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有植物園的荷塘,和館前的小橋、蓮池為伴,這些日子很值得懷念。
是莉莉老師的贈畫,勾起我們歲月的回憶,謝謝她!我和老妻,特地捧著畫,從建中走到舊央館前,按莉莉老師畫的角度,將畫置於池邊,特地留影一張,然後繞植物園一圈,捧畫回家,掛於書架旁,彷彿蓬蓽又生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