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統計,108年第3季,本國發明專利申請件數較同期成長11%,同時企業申請件數已連續4季呈現正成長。對比央行公布的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收支狀況,我國智財權收支每年「赤字」高達六百億餘元到上千億元。可看出台灣企業空有許多IP與技術,但實際所產出的經濟收益卻有限,原因在於台灣企業多半依舊仰賴國外技術,淪為代工,而許多新創產業則是空有好的研發專利與技術,卻缺乏創業最重要元素:「錢」,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高達九成新創一年內倒閉。從台灣專利申請現況來看,也彰顯台灣政府在鼓勵及培植新創事業上,仍有許多尚待改善的空間。
國立台灣大學GMBA 執行長許文馨教授提到:「學校教授平常忙於研究,申請專利關卡繁雜,加上專利檢索非本職學能,即便申請成功,多半專利也並未能夠成功授權或轉移所用,如今能夠將研發技術成果直接向銀行貸款補助金,則能夠大大提升學校或教授的申請意願,活絡專利市場,促進產學合作,提升台灣企業能力升級。」
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指出,專利師公會自98年成立以來至今屆滿十周年,公會一直持續扮演著政府與專利界最重要的溝通平台。然目前台灣智財問題面臨專利師考用狀況嚴重落差、專利審查品質仍待提升、欠缺因應AI技術發展之智財前瞻政策、沒有一套完整專利活化平台、欠缺政府資源的挹注,反觀日本、韓國在推動智財權的努力推動下的成果,建議我國應借鏡日韓,從制度面、人才需求、產官學界鏈結等方面做全面性的提升,並且提撥專利推廣基金,作為國家專利戰略的短中長期發展,期望透過這次的白皮書建言,能夠讓各界關注重視專利的重要。
依據台灣專利現況,公會歸類提出十大措施。主要有:
一、優化專利法制:包括程序審查、實體審查、活化專利及加強保護四個面向,共有9個具體建議。
二、完備專利師法制:修正專利師考試資格及考科;開放執業型態,包括異業結合、法人事務所;完備專利師業務範圍;調整在職進修規定;規劃專利師執業保險。
三、推動成立專利推廣基金:以每年專利規費歲入百分二十至三十、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以及基金之孳息作為基金來源。
四、研擬AI智財保護政策:釐清權利歸屬、侵權責任、保護策略。
五、優化專利審查品質:加強覆核、落實檢索、廢除外審。
六、推動智財活化制度:建立智財運營平台、推動無形資產融資、大學技轉公司化、開發專利保險。
七、訂定專利權評價指南:專法明定評價面向、技術性質、技術狀態及法律狀態。
八、強化專利資訊服務:推動AI分類、AI檢索、開放公共服務。
九、建立海外專利援助機制:推動海外專利訴訟保險制度。
十、深化智慧財產權國際交流合作:整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成立智財專業智庫。
專利師公會呼籲民眾、產業及政府重視智慧財產,認識專利師的價值與IP的重要性。希望加速台灣成長,實現專利領域的高水準創造、高品質申請、高效率審查、高效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