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拜年情意暖

■巧爾

新春期間向親友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聯絡情誼是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拜年除了親自登門拜訪,打電話、寫伊媚兒、用臉書、傳line等皆是近年常被用到的方式。這兩年的農曆新年,待我忙完婆家、娘家兩邊的親人聚會後,便去探望獨身的友人H與她的高齡失智媽媽。

友人也是位老人,再過幾年也邁進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她的狀況就是初老照顧老老的典型案例。友人的兩位弟弟平時鮮少過問老母的狀況,更遑論關心老姊是否需要協助否?友人照顧老母累了,心情低落時會講些:活太久,自己苦,相關人也苦;無法理解安樂死怎麼不被這裡的人接受之諸如此類的消沈話語。我聽了真是難過,也心疼她的處境。

過年家家戶戶熱鬧慶團圓,弟弟沒來探望,友人與老母的處境更顯得孤單。我認識一些朋友,她們在社福基金會當志工,偶而會傳來她們出任務、探望獨居老人的照片跟我分享。我效法她們的作為,在新春期間帶著象徵平平安安的蘋果,及蘿蔔糕、春捲、咖哩餃、糖果、瓜子等年節食品去探望友人,向她與她的老母拜個晚年、問候關心一番,既能溫暖朋友的心,也讓彼此的心連結。

事後,友人傳line謝謝我專程去探望她與母親,讓她感受到人性的良善與真誠;又說:吃著我送的可口食品,感覺舊曆年味又降臨了。朋友的這一番話讓我感受到拜年的重要性,尤其是帶給人口單薄家庭的溫馨情意更是超乎想像。

所以能適時給朋友關心關愛,就像為他人點一盞燈,給予對方光明與溫暖,自己也覺得溫暖、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