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7歲廖小姐最近一年月經量變得很多,約1至2小時就需要更換衛生棉,合併有大血塊排出,經期時間常超過1週,以為是更年期亂經,因出現頭暈、呼吸容易喘、蒼白等貧血症狀而至門診就醫。
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林玉珊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子宮鏡子宮內膜切片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增生,即為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接受3個月的黃體素治療後,子宮內膜恢復正常,貧血得到改善。
醫師林玉珊表示,更年期卵巢功能下降而導致的經期紊亂及子宮異常出血,是更年期前期女性常見的症狀,常被民眾視為更年期的正常現象。即使多數是良性原因造成,更年期女性在面對異常出血時,若症狀持續卻沒有就醫檢查,可能錯失早期診斷惡性疾病的時機。
子宮異常出血廣泛地涵蓋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非經期(兩次經期之間)不規則出血,原因可分為子宮結構上與非結構上異常。可能導致異常出血的子宮結構病灶,包含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瘜肉、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子宮體或子宮頸及陰道的惡性腫瘤。非子宮結構的原因涵蓋卵巢排卵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及醫源性如中西醫藥物或保健食品等。
診斷異常出血時,超音波及陰道內診是第一線工具,可以大幅縮小診斷範圍。超音波可以顯示可疑子宮內膜病灶及子宮腫瘤,內診合併子宮頸抹片可以篩檢子宮頸的癌前病變及癌症。若懷疑有子宮內膜病灶,或腫瘤壓迫子宮腔,則可安排子宮鏡檢查,看清楚自陰道至子宮腔內的影像,合併病灶切片,有很高的正確診斷率,在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子宮異常出血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