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品質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從做大郵輪總部經濟、做強郵輪製造體系、做實港口樞紐功能、做精郵輪配套服務、做優郵輪產業生態五個方面提出廿條措施。
該行動方案指出,至2025年形成由”樞紐港+總部港+製造港”構成的郵輪經濟發展上海模式,亞太區域郵輪綜合樞紐港地位進一步鞏固,郵輪總部型經濟拉動效應更趨明顯,郵輪製造和配套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其中年遊客接待量達300萬人次,境外遊客比例達10%左右,國際郵輪遊客空港中轉換乘比例達5%左右;集聚一批郵輪總部企業和國際機構,數量規模比2022年擴大至兩倍;郵輪研製關鍵核心技術獲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大型郵輪工程總包能力,郵輪製造國產率達50%左右;形成一至兩個在亞太地區具有競爭力的本土郵輪品牌;國際郵輪航線的國內船供比例提高到30%左右;總體經濟貢獻產出達400億元左右。
該行動方案培育郵輪建造工程總包能力,以自主研發為基礎,以供應鏈建設為重點,推動建設世界級郵輪設計製造總裝基地。開展郵輪數位設計、影音娛樂、暖通空調、內裝工程等核心設備集群攻關;加快配套供應鏈建設,加強產業聯動和跨域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打造郵輪建造和運營標準體系,建立技術標準規範,開展郵輪檢測認證服務。
產業空間佈局方面,該行動方案依託”兩主一備”(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和外高橋海通備用碼頭)國際郵輪港口佈局,統籌規劃各區域功能,實現上海國際郵輪經濟一體化、差異化、協同化。寶山吳淞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郵輪運營總部基地和以”郵輪、遊船、遊艇”為主題的上海國際郵輪旅遊度假區;虹口北外灘重點發展”精品郵輪、內河遊輪、休閒遊艇”聯動運營的航運總部經濟;浦東外高橋以郵輪製造基地建設為重點,拓展郵輪貿易服務、商務服務和研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