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康區西勢吉得堡幼兒園推展地方傳統文化,將學區廣興宮擔餅節習俗融入台語文課程,並以「擔餅文化」為畢業活動主題,由大中小班小朋友妝扮進行擔餅、送餅、唸謠、唱歌及三太子表演,展現學習成果,畢業班家長多以手機拍照、錄影做為子女的成長記錄。
永康西勢廣興宮擔餅文化習俗,是轄區西勢、新樹、蕃薯厝、崙仔頂四個部落每年農曆正月廿日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市定民俗「永康廣興宮擔餅文化節」,在西勢社區已流傳百餘年。
為讓這百年歷史的民俗活動永續傳承,吉得堡幼兒園長林惠卿將「擔餅」活動融合本土文化課程中,透過講故事、唸謠、唱歌的方式教學,今年的畢業典禮老師與孩子們用心籌劃,以「擔餅文化」為主題的畢業表演節目,藉此落實在地文化,將擔餅文化發揚光大。
為達到文化傳承與台語文的推廣,老師們也利用晚間參加,由在地出身的蕃薯厝學者董峰政所創作的「蕃薯厝五號台語文班」進修,學習台語文才一年的時間,老師們百分百通過初級和中級的台語認證資格考,
同時,吉得堡也邀請董峰政入園指導老師與小朋友,透過「擔餅唸謠」、「水餅故鄉」、「元帥廟之歌」歌謠傳唱,讓孩子們能朗朗上口,在傳唱中也了解擔餅的內涵與特色。
畢業典禮大中小班小朋友妝扮演出,例如大班小朋友綁頭巾、戴斗笠、用扁擔挑餅送餅揭開序幕,小朋友邊擔餅、邊口唸「擔餅唸謠」、唱〈元帥廟之歌〉出場,呈現台語文本土文化特色。小班的「細漢囝」手拿獅頭隨著音樂舞獅,歡喜展開一連串的廟會擔餅慶典表演。
還有中班散財童子帶來眾神庇佑台灣的震耳太鼓聲、電音三太子的「小蘋果」舞蹈,及幼幼班的廟會舞蹈表演,小朋友手拿鈴鼓配合音樂,隨著老師的鼓聲左跳右跳,有趣的打扮、可愛的模樣,吸引眾人目光,歡呼聲不斷。
(記者汪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