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 逾1成有乾眼症 以女性居多

記者陳柏翰∕專題報導

不少民眾有乾眼症的困擾,眼科醫師指出,乾眼症在治療上主要是減輕症狀,並避免角膜受傷。乾眼症的症狀多元,先經由醫師檢查確認乾眼症發生原因,再依醫師指示使用適合的人工淚液或藥水,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中醫師則建議,平時除了透過飲食、適當休息保養眼部外,亦可按摩如「睛明」、「魚腰」、「承泣」等眼周穴位調理。

書田診所眼科主治醫師張夏怡表示,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族群,大約有11.3%的人會面臨到乾眼症的問題而導致生活上的困擾,以女性為多數。乾眼症發生原因,除了環境乾燥、用眼過度外,也可能是更年期、自體免疫疾病、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等所致。常見症狀有眼睛乾澀、眼睛癢、畏光、眼白發紅有血絲、眼睛酸痛、異物感、分泌物黏稠、視力模糊等。

她提到,門診中不少患者因流眼淚困擾而求診,當檢查後確定為乾眼症都覺得很驚訝。其實乾眼症症狀不是只有眼睛乾燥而已,不少患者會以流眼淚來表現。這是由於眼睛太乾,淚液不足刺激眼睛的反應,導致反射性流淚分泌,造成流眼淚的症狀。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說表示,乾眼症一直是眼科門診常見的求診原因。很多人以為乾眼症只是「眼睛乾乾的」,事實上患者眼睛還會經常有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及眼睛紅癢等,因為苦於乾眼不適,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若不積極就醫,嚴重恐會導致角膜破皮穿孔,進而影響到視力。

他指出,65歲以上、更年期女性是乾眼症的高風險族群,生活習慣也可能導致乾眼症的發生,例如:長期暴露於空調環境的上班族、工程師、空服員等、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或長期使用青光眼、高血壓等藥物,此外,對於剛接受過近視雷射以及白內障手術的患者,乾眼症更是常見的併發症。

在乾眼症治療上,張夏怡說,主要是減輕症狀,並避免角膜受傷。乾眼症的症狀多元,先經由醫師檢查確認乾眼症發生原因,再依醫師指示使用適合的人工淚液或藥水,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同時適度熱敷眼部可緩解不適。症狀較嚴重者,搭配使用抗發炎眼藥水、免疫抑制劑等。倘因油脂層不平衡、瞼板腺阻塞引起的乾眼症,可考慮以脈衝治療減緩眼部發炎反應,一個療程進行3-4次,每2-3週治療一次,效果維持約1年,須自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戴毓萱建議,乾眼症盛行率逐漸提高,若希望能「治標又治本」,除了就醫治療外,還是要需要從乾眼症的根源做起。

像是在飲食方面,除了補水之外,也要補油!像是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EPA、DHA、維生素A、花青素等食物(例如:魚油、深海魚類、胡蘿蔔、菠菜、綠花椰等)。

此外,也需要適量休息,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後,每隔20分鐘記得休息20秒,遠眺20呎(約6-7公尺)外景色或閉眼養神;並少吃燒烤炸辣食物;保持室內空氣濕潤,避免直吹空調或風扇。

在日常調理方面,可按摩眼周穴位如「睛明」、「魚腰」、「承泣」等,以逆時針或順時針,透過指腹輕輕點按,放鬆眼周肌肉。並可適時熱敷眼睛周圍,熱敷溫度不要超過42度,每次可熱敷15分鐘。

戴毓萱也提醒,當眼睛出現問題也可能反映出其他生理狀況,若有乾眼症症狀,應先找醫師診斷和治療,切勿自行購買眼藥水。也建議民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部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問題。中西合併治療調理,讓眼睛恢復水潤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