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全球估計不到1500隻,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等級,也是台灣一級保育類野鳥的「諾氏鷸」回來台灣了!台南市野鳥學會表示,諾氏鷸連續8年造訪將軍濕地,推測極可能是同一隻,顯示候鳥對於棲地的忠誠度極高。
目前正值候鳥度冬過境期,台南沿海不難發現數以千計的鷸鴴科候鳥,鳥友在將軍濕地發現一隻諾氏鷸,嘴粗黑色、微上翹,喙基部闊大而厚實、色微黃,啄食小型的魚、蝦、蟹、螺及小型無脊椎動物,與青足鷸的外形相似,一旦混雜在鷸鴴科候鳥族群之中,就很難分辨其身分。
諾氏鷸主要分布於鄂霍次克海沿岸,全球總數不到1500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列為「瀕危」等級。經查詢eBird鳥類紀錄資料庫網站,自2016年起,諾氏鷸連續8年在將軍濕地現蹤。
台南鳥會表示,將軍濕地前身為七股鹽場之一部分,自2002年停止曬鹽後,逐漸演替為生態豐富的濕地,成為許多候鳥度冬的重要棲地。除了諾氏鷸,還有國際瀕危的紅腹濱鷸、大濱鷸、黑嘴鷗、斑尾鷸及黑面琵鷺在此度冬。
隨著能源轉型,七股鹽場一度面臨太陽能光電進駐的危機。經環保團體與保育單位奔走、交涉之下,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與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等六個團體組成「七股將軍鹽灘地濕地復育聯盟」,向國有財產署認養約1200多公頃的七股鹽場鹽灘地。
台南鳥會與中華鳥會今年獲得上海銀行贊助經費,支援將軍濕地的鳥類調查、國際推廣及水鳥救傷,期望與在地共同保護這片濕地,為國際瀕危「諾氏鷸」留下一片能安心度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