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改革 醫界籲調高總額成長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全民健保面臨改革呼聲,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29日指出,台灣各項健康指標落後日、韓等國,歸因於醫療支出不足。他認為,健保總額成長率應至少達到6%以上,我國醫藥衛生支出占GDP比例才能在4、5年後追上韓國,達到8%。

洪子仁表示,台灣的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各項健康指標在世界排名約37名,在亞洲則輸給日本、韓國、新加坡,他認為總體而言歸因於政府對醫療投資不足,台灣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占我國GDP約6%多,日本達11%、韓國則為8%。

他強調,醫療支出是投資、而非成本,當醫療支出不足時,無法優化醫護人員的執業環境、提升醫護薪資,也難以加速引進新藥與新科技,甚至阻礙推動百億癌藥基金,這些都彼此連動,影響民眾的健康照顧。

洪子仁提出,台灣的健保總額成長率太低、僅4%左右。他認為,起碼每年不低於6%,才有機會在4、5年後趕上韓國的水準。

由於各國的健康保險制度不同,台灣健保採總額支付制度,在無法控制民眾的醫療使用率時,唯一的做法便是增加醫療支出,洪子仁強調,要增加醫療支出,總額成長率就必須足夠,至於經費來源則有多元管道,不一定是調漲健保費,也可透過如調高菸捐、徵收糖捐、提高營業稅等;即使調漲健保費,也可調整分攤比例,減少民眾的負擔比例,由政府多負擔一點,或是增加公務預算挹注健保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