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擴展台南文化,文化局發行「大台南文化叢書」,10年來已出版近百冊,因應台南400,鄭道聰書寫《文化游藝—府城老神在在》,在神祇依來源、職能、街境所在,加以分類,讓所有人清楚理解台南通俗信仰的特色與社會生活關係。
喜愛文史的鄭道聰,設立赤嵌文史工作室,曾任台南文獻委員,調查包括傳統工藝、乙未抗日台南戰事場域及史蹟等,著作包括《2021安平歷史圖像集》、《珍珠與薔薇》、《台南城的故事》、《赤嵌的主張》、《你我鄭成功∕2024誕生400年》等。
鄭道聰說,漢人在台拓墾雖早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入台,但真正移民台灣基礎奠定在鄭成功驅逐荷人,頒布開墾章程、寓兵於農、建立庄社等,鄭克塽投降後,大部分在台居民盡歸故里,當時社會文化如信仰、風俗、習慣等,完成承襲中國華南區域。台灣鄉村社會組織型態,逐漸從移民社會轉為土著社會,保甲制度、清莊聯團等,許多措施透過地方庄廟、境廟協力完成,台灣通俗信仰及祭祀空間,扮演維持社會運作重要角色。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城市,台南通俗信仰廟宇、神明及祭祀科儀數量、內容、形式,鄭道聰指出,可說是台灣最豐富也最具特色的城市。根據民政局登錄寺廟,涵蓋法人設立、社團登記相關加總,有近千個祭祀空間,從其多元豐富的祭祀活動,顯見民眾對宗教虔誠程度,為何會如此普遍發展,鄭道聰指出,先民移民而來,在各地立庄、建廟,崇祀神明,經由信仰產生勇於行事的精神力量,再則可團結鄉親,達到在台灣安身立命。
鄭道聰說,台南市有許多廟宇,是台灣各神明信仰系統的開基廟,建廟時間可溯至明末清初,台南府城四百年歷史衍生的精彩神明世界,顯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及理想價值祈願,歷代傳承的通俗信仰廟宇和祭祀活動,反映多采多姿的民俗圖像及故事傳說,是府城最動人的文化資產之一。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