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雪娟 圖/台南市文資處
今年是龍年,許多夫妻準備生個小龍子、小龍女,龍在華人世界有好運吉祥之意,聽過「龍生九子」嗎?在華人傳統文化中,九表示極多及貴數之意,龍的九個孩子的個性、喜好和長相不一,因而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和功能。
台南文資處希望拉近文化資產和民眾之間距離,在龍年初推出「龍生九子王位繼承選拔賽」活動,活動活潑有趣,吸引許多人參與。下次造訪古蹟、廟宇等景點,還可找找龍子的藏身處,讓探訪更有趣!

1.狴犴(ㄅㄧˋ ㄢˋ)
狴犴為龍生九子之一,形似老虎、威武有力、重義氣,是非紛爭難不倒祂、秉公而斷是祂的特長,因此古代獄門或官衙正堂,常以其形象來裝飾。今日台灣廟宇若有供奉七爺(謝將軍)、八爺(范將軍),或以城隍為主神者,都可見到狴犴,如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的刑具「虎枷」、八爺(范將軍)手拿的「善惡分明」方牌;縣城隍廟的「放告」「審問」木牌、「肅靜」「迴避」執事牌,皆可見到兇猛威嚴的狴犴,怒目圓睜,大義凜然,是犯罪者的大剋星!

2.椒圖
椒圖樣貌如螺,個性自閉,討厭他人進入其家中,具有排斥他人性格,也是龍生九子中個性最溫馴者。工藝師將其特性,轉化為守護神概念,運用其形象作為保護家園守護者,常可見將椒圖設計於大門上,用以護衛家的安全,可在延平郡王祠門上,看見椒圖蹤影。

3.贔屭(ㄅ一ˋ ㄒ一ˋ)
贔屭形似烏龜、擅於負重,常作為石碑、石柱的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有著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在國定古蹟赤嵌樓前,現存有九座由贔屭背負著的一般古物,清乾隆漢滿文御碑,一字排開,排列成林,頗為壯觀。
仔細觀察,贔屭頭部近於斑鱉樣貌,較溫馴,而在嘴角處刻有利齒,表情嚴肅猙獰,足部五爪皆可見,尾部也有雕刻,背上有六角形紋路刻畫,雕工精細,碑文內容為清乾隆皇帝為平定林爽文事件及平亂有功的福安康等人留下紀錄而作。贔屭不只是力氣大,還背負著乾隆的御碑,深具尊榮感。

4.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狻猊又名金猊、靈猊,是龍的第八個孩子,另有一說為獅子古稱,形象如獅,是造型奇異瑞獸,喜歡安靜討厭移動,最喜歡香爐味道。工藝師運用其個性特質,經常將狻猊設計於佛教法座、香爐或爐腳上。可在藥王廟的香爐看見其身影,是守護香爐的靈魂人物。

5.睚眥(ㄧㄚˊ ㄗˋ)
睚眥是龍生九子中性格最凶猛一個,外型為豺首龍身。標配是嘴巴咬寶劍、表情怒目而視,常為兵器握柄、斧鉞上的裝飾。包括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所陳列儀仗,是睚眥最常出沒地方,神明遶境時,這些兵器會隨侍出巡、護衛神尊。還有「睚眥必報」成語喔,趕快上網查查。

6.饕餮(ㄊㄠ ㄊ一ㄝˋ)
台南是美食之都,吸引不少「饕客」前來旅遊,這詞就源於龍子。傳說饕餮是凶惡貪食神獸,古書《山海經》描述其特點為形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形象多出現在古代青銅器上,故稱「饕餮紋」。
台南孔廟與祀典大天后宮內,各別都有保存展示「青銅方鼎」,皆為1776年(清乾隆41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表面即以饕餮紋為紋路。

7.蒲牢(ㄆㄨˊ ㄌㄠˊ)
蒲牢是龍王第3個兒子,形似龍而小,生來擅於吼叫,聲音宏亮,為大鐘上提鈕,即鐘紐,看顧大鐘。古有一說,蒲牢生來畏懼海中大鯨魚,只要蒲牢受鯨魚撞擊,就會大聲吼叫,廟宇將鐘紐設計為蒲牢,敲打大鐘木柱雕刻成鯨魚,鯨魚形象的鐘槌撞擊大鐘,鐘聲更為洪亮。如中西區民權路上北極殿的清代古鐘,雖鐘體受損停用,仍可在地藏王殿左側看到。

8.螭吻(ㄔ ㄨㄣˇ)
螭吻是龍王第2個兒子,龍頭魚尾,個性好吞,喜歡站在高處眺望,被認為有吞雨噴浪、避火災的超能力。台南孔子廟的禮門、義路,燕尾脊上各有一對可愛螭吻。東面的泮宮石坊最上方也有一對喔!

9.蚣蝮(ㄍㄨㄥ ㄈㄨˋ)
蚣蝮是龍王孩子中最愛水的,在屋頂、地板的排水口或橋邊等地,時常可看到龍頭雕飾,就是牠的身影呢!控制水流出入的「水龍頭」一詞,也是由來自此。如鹿耳門聖母廟橋邊即有許多蚣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