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心婚宴辦桌業務 大幅衰退

曾是活動中心收入金雞母的婚宴“辦桌”業務,受少子化和情疫影響,大幅萎縮近三成。(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北區有三十五座活動中心,過去是婚宴辦桌的最愛,受少子化影響,加上疫情衝擊,年輕人對婚宴觀念的改變,全區活動中心辦桌疫情前後的租用場次衰退二十五點六趴,有的甚至衰退高達七至八成。區長潘寶淑建議活動中心應朝更多化去轉型。

早期活動中心最大的營收都來自婚慶喜宴的辦桌,場地出租費用,區公所訂有一個彈性的收費標準,位場大小不一,各里可以自訂。依北區前三的振興里為例,三小時場地租金是四千八百地元,開冷氣每小時加收一千二百元,一場婚宴三小時辦下來,場地費用八千四百元。

現改為大興里的大仁社區活動中心場地每小時收費一千七百元,開冷氣一組每小時加收九百元,但最高可擺下六十桌,所以家中有老人的,都喜歡在活動中心宴客。

活動中心辦婚宴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場地費用便宜之外,場地都在一樓,不用爬樓梯、坐電梯,腹地還可停車,從民國七、八0年代開始,活動中心變成早期民間「辦桌」的主場地,一度還成為婚宴業者寄放桌椅的「倉庫」,被民眾檢舉後才糾正過來。

活動中心辦桌業務因為少子化、疫情而大幅萎縮。根據北區公所統計,疫情後的一一二年前三名變成大豐、和順和振興,但承租辦桌場次衰退幅度達二十五趴。這是平均值,實際有的里還要更高。

活動中心辦桌業務萎縮最大原因,是疫情後年輕人對結婚宴客觀念的改變,很多新人採用「疫情模式」,即僅宴請雙方家長和親戚四、五桌,不再大費周章的承辦數十桌的流水席。

至於活動中心未來如何轉型?里長認為,原先活動中心設計的初衷主為里民休閒活動或學習場所,沒有辦桌業務,未來就回歸原來的初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