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失序 新住民子女高7%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5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新住民子女的飲食失序比例高於一般青少年,可能原因包括跨國家庭對健康之識能不同、社會認同需求不同、文化壓力等,飲食失序背後更代表的是一種焦慮。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指出,台灣地區的成人每2人就有1人、學童則是每3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台灣儼然從寶島變肥島。

陳端容表示,在青少年及青年族群中發展成飲食失調症的風險最高,台灣目前已知青少年飲食失盛行率大約在10.4%到17.1%,而這項研究樣本平均約11.7%,與歐美國家的12%到16%之平均值相差不大。

陳瑞容研究團隊於2019年3到6月間,對新北市3所國中共37個班級、729名13到16歲國中生,經問卷調查發現,發現新住民子女的飲食失序比例為16.85%,而一般青少年9.62%,兩者存有明顯差異。

另外,2022年、2023年分別針對新竹縣5到6年級國小生、新北市一家高中進行調查,新住民子女情緒性飲食平均得分高於一般生,其中在新北市高中部分,新住民子女為16.27%、一般高中生為9.57%。

陳端容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之青少年子女異常飲食行為傾向是高於一般青少年,而新住民青少年對身體形象的扭曲,可能引發情緒困擾和異常飲食行為,研究結果也與國際間研究文獻相符,過重肥胖青少年因體重嘲弄及伴隨的情緒困擾,更會增加異常飲食行為的風險。

陳端容認為,造成新住民青少年子女飲食行為異常的原因,首先是「健康識能可能不同」,新住民媽媽對孩子的肥胖健康風險,可能持較寬鬆態度;第2是社會認同需求的強度不同,對同儕嘲弄的易感性不同;還有急於融入「瘦就是美;瘦等於健康」主流文化的「文化涵化」壓力,也可能造成新住民子女對身體意象的過度修正。

台大行社所所長張書森指出,飲食失序行為在國中生身上約有1/10的比例,但在新住民子女身上則有1/6,可能是心理困擾的結果,或其他心理困擾的早期症狀。

長期飲食失序,可能演變成飲食障礙,國外研究飲食障礙者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5倍,提醒家長及相關團體多多關心孩子的健康議題。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表示,新南向政策後,新二代就算表現很好,卻面臨冒牌者症候群,小時候被壓抑不能說母語、長大卻要承擔東南亞小尖兵的社會期待,飲食失序背後更代表的是一種焦慮。

即時

冷血發言震驚朝野 稱花蓮大震是老天有眼 柯建銘道歉...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院黨團...

武裝部隊疏散巴勒斯坦平民 以將攻拉法? 要10萬人...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揚言攻擊加薩...

闖紅燈遭三重警逮 一查竟是被通緝的詐團取簿手 鷹眼...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一...

外籍動物救援人士石門山坡受困 警消立即前往救援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金山警分局於昨(4)日...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