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陳姓男子摔傷頸椎,四肢癱瘓,但他手術後2年來努力復健,妻兒也一路支持相陪,現在的他竟奇蹟地已能行走。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表示,他們和復健科合作,整合資源,加上病患和家人的配合,發揮了最大功效。
張昕煥表示,病患目前每週3天在彰化醫院復健科,踩著腳踏車、爬樓梯等復健器具,還有物理治療師進行1對1的牽引運動、手部動作,以放鬆肌肉,還進行夾彈珠等手部細微動作訓練,他做得很有規律感,其實,2年前他連手指都舉不起來。而今雖然洗澡、穿衣還有困難,吃飯只能用湯匙,沒法拿筷子,但已經好很多了。
張昕煥指出,病患頸椎脊髓神經損傷後,急診核磁共振顯示頸椎第3至7節神經嚴重壓迫,隨即進行椎弓切除減壓、椎間盤切除及鋼釘鋼板固定手術,此類嚴重脊髓損傷病患,後續恢復通常不好,終身癱瘓臥床機率很高,對病患及家屬的打擊很大。
張昕煥說,該病患在術後第一天,右腳大拇指可以微動,醫生以此鼓勵病患及家屬神經還有救,一定會再進步。即使給了希望,但術後前期的進展仍令人很沮喪,但他和家人沒有放棄,太太及兒子先後辭去工作幫忙復健,給予厚實的支持力量,還撐過水腫及感染等併發症,在復健的路上一步步穩定向前進。
張昕煥說,神經外科和復健科聯手也是病患恢復效果驚人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個案需求,由醫師和各領域的治療師討論,尋求對個案最好的復健菜單,再追蹤治療。
復健科主任廖宜新表示,通常儘早復健對病人比較好,他們和神經外科合作後,很多個案動完手術在神經外科病房時,他們就接獲訊息開始進到病房復健,甚至有的個案在加護病房時就已經開始復健,有些病人若符合住進復健病房的規定,也能從外科病房轉到復健病房,全視個案情況而定,如此一來,若能儘早復健就可以儘早,對病人而言就不會延宕到復健時程。
物理治療師陳綺昀表示,復健需要耐心,也需要針對個人設計,很多手術後的病人透過這種模式,都能取得不錯的復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