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淑娟∕台南報導
土壤碳匯是陸域系統最大的自然碳匯潛力場,廿九日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蘇彥勳結合台南市新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顏振標,一同帶著研究生團隊前進台南山區、海濱,進行自然碳匯實作量測,首站到大內區採惡地形土壤,期了解惡地碳匯開發潛勢。
為響應二0五0淨零碳排,蘇彥勳與顏振標帶著團隊實踐城鄉與水土保持局大專共創計畫,廿九日分別到大內區、官田區、麻豆區、學甲區、北門區進行天然土壤碳匯監測野外實習,即在每一區選一處一公頃的土地,進行自碳匯實作量測,以先進人工智慧技術評估搭配地理環境區塊與特色作物評估自然碳匯開發潛勢,協助農民種碳,期成為台灣淨零碳排重要利基。
廿九日前往青年農民提供的大內果園及造林地實地進行碳匯探測踏查,區長李義隆表示,選此處的土壤主要是厚層的泥岩層,即青灰岩地形構成,稱之為白堊土地質,土質中富含鈣質,酸鹼值高於一般土壤,應有助於團隊在探測中了解其碳匯含量是否有別於一般土質。
研究團隊也逐一記錄場域經緯度、採樣點經緯度、訪談土地利用狀況等事宜。蘇彥勳指出,當土壤有機質進一步分解形成腐植需要數百年,其過程可固定、封存或儲存相當大的碳匯量,而土壤碳匯角色至關重要,展開各地土壤碳匯量測,將結合農糧產業經營轉型,規劃適切且有效的土壤,做為自然碳匯開發潛勢區,協助農民種碳,而這也將是台灣淨零碳排重要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