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大學學測十七日第三科考社會,教師認為,歷史題取材多元,地理題圖表多,公民題貼近生活,如性平教育議題、登山事故救援費用等入題,跨科考題已成命題重要趨勢。
台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群表示,今年試題近代史比例較重,古代史和現代史比例較低,文字閱讀量適中,圖表判讀不難,整體試題比去年簡單,試題內容偏重社會經濟,但有些題目和直觀看法不同,考生必須仔細閱讀並思考後再作答。
台北市高中地理科教師群提到,今年圖表題約五成八,跨科考題約十一題,考生必須將所學科目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才能解題;素養導向題則比去年增加,以擷取資訊能力的題型居多,雖欠缺時事題,卻有融入全球暖化、全球化等重要議題的考題。
台北市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群指出,今年雖沒有時事題,但很多是以生活實例命題,考生只要概念清楚就能作答,不過有少數試題題意不夠明確,可能讓學生作答時產生困難或疑問。
入闈審題的高中教師表示,這次歷史試題取材豐富多元,包含西非與荷蘭的貿易交流等社會現象、漢代畫像磚等文物、學者對三七五減租的觀點、以及新詩、地圖、統計圖表等都融入試題,顯見學生除了課本,也要對社會環境和日常事務具備觀察思辨能力,結合地理或公民的合科考題也不少。
地理試題則從生活與學術情境入題,例如跨國連鎖咖啡公司的航運路線、台灣樟樹的砍伐分布等,都是要考生用解題策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另外以牲畜排放甲烷帶來全球暖化效應的考題強調公民責任。
公民與社會試題,教師認為,取材貼近生活,例如同志議題、登山事故的救援費用、學生權利救濟、捍衛人權的抗爭行動、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等,命題多採大概念理解與統整,較少細瑣記憶,今年跨主題、跨冊、跨學科考題約占了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