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一名16歲少年來診主訴左肩動彈不得已2個月。醫師聞言大驚,急問是否有受傷病史?答案是「沒有」;另一個答案更令人吃驚:「從來就完全不會痛」。
理學檢查,主、被動關節活動度只有20度左右,感覺是卡住了,肌力無法測。檢查時病人面色改變不多,照理講檢查過程應該不會很舒服。實在看不出端倪,就看他們帶來的X光,沒有骨折,倒是肱骨頭位置看起來有點怪,頭前方有輕微凹陷,真的搞不太懂。
再看帶來的核磁共振影像,肌腱、韌帶都完整,有袖口旋轉肌肌腱炎;肱骨頭在關節內,但處於向後脫位的位置。頭前方凹陷是肩關節的向後脫臼會產生的Reverse Hill-Sach病灶。肩關節前方、鷹嘴突下則有疑似骨頭或鈣化的一團物體,這似乎是個慢性、忽略性肩關節向後脫臼病例。
問題是,正常關節沒那麼容易脫臼,一定需要一個巨大的外力作用,至少破壞關節囊,脫臼才會發生。發生如此的傷害,受傷者沒有不知道或不記得的道理。更何況,不常見的向後的肩關節脫臼需要更大、更明顯前向後外力作用,症狀、尤其痛感明顯,此病人的「沒受傷」,「完全不痛」令人不解。
癲癇大發作引起全身肌肉劇烈收縮,肩關節脫臼是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伴隨副作用。骨科醫師常會看到慢性、忽略性脫臼的病人,這個病人卻不是癲癇患者。
某些人天生關節鬆,極端者可以自在的表演肱骨頭在肩關節的隨意進出(馬戲團軟骨功表演)。檢查這病人其他關節卻完全正常。為某些原因裝病者可以把臨床症狀表演得很好;可是,沒辦法創造病灶與影像檢查結果。此病人的影像資料與其身分並無不符,不是裝病者。
如何發生必有隱情。病人卻不再出現,幫不了忙的醫師只有一頭霧水的持續懷疑下去了。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