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持續升溫,疾管署預估最快5月底、6月初進入高峰期。醫師澄清腸病毒常見的3大迷思表示,腸病毒可存在口水與大便達2、3個月,即使症狀都好了也仍會傳染,且吃冰不可以治療腸病毒,大人會感染傳給小孩,建議持續落實手部衛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目前國內處腸病毒流行期,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萬7585人次,與前一週持平。今年累計2例腸病毒重症,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A10型,年齡皆為未滿1歲幼童,與去年同期病例數相當。
針對腸病毒常見的3大迷思,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澄清表示,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已有傳染力,在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存在時間可達8~12週。除平時應勤洗手外,若仍有喉嚨破、手腳水泡、紅疹等症狀,顯示仍有大量病毒,因此發病的頭2週要適當請假休息,與其他學童隔離,避免大量散播病毒。

其次,呂俊毅強調,吃冰不可以治療腸病毒,只是能緩和喉嚨痛及補充一點能量。最後,嬰幼兒不出門但仍可能得腸病毒,原因就是家人會出門,就可能把病毒帶回家;尤其成人感染腸病毒通常無症狀,卻扮演傳播者,建議返家要落實更換衣物、洗手、漱口等措施。
呂俊毅指出,大部分腸病毒都會痊癒,但家長要注意病程有無重症前兆,包含活力不佳到昏睡不醒的程度、手腳無力、無故驚嚇或突然間肌躍型抽搐,或是呼吸、心跳超過合理範圍,都要特別注意。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週腸病毒仍有279班停課,依照往年經驗,預估高點會落在5月底、6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