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標靶藥 異膚精準治療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等慢性皮膚病過去多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但治療中仍可能復發。醫師指出,隨著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研發,可透過精準治療讓患者更快恢復生活品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於5月24日至26日舉辦2024 AMWC Asia-TDAC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春季學術討論會,TDAC大會祕書長王昭欽指出,今年抗衰老議程是與老化科學會合作舉行,國際與會者占大會總註冊人數逾3成;會中並與韓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共同規劃論壇,也從老化基礎科學研究出發探討抗衰老的臨床應用,並與顏面整形外科、眼整形外科醫學會等合作舉辦論壇。

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慢性蕁麻疹影響民眾健康及生活品質,隨著對其病理機轉的了解發展出新治療,而蕁麻疹和腸道疾病及腸道微生物間也可能相關等也都在會中深入探討。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志強說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癢疹、白斑皮膚疾病等,都是免疫系統疾病,因為體內激素有問題造成。以慢性蕁麻疹為例,就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過敏,傳統治療會吃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緩和症狀,但無法有效阻斷疾病,吃藥過程中還是會繼續發生。

陳志強說,近年發展出生物製劑,可以對抗免疫球蛋白,讓患者得到較好治療,不過藥效發揮較慢;小分子標靶藥物則是針對疾病的進展部分,阻斷下游發炎反應,可更快速治療疾病,讓病人回到較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