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首創 海水製氫原型機

中山大學陳軍互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座海水製氫原型機。(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際碳稅徵收迫在眉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研究團隊掌握關鍵技術,發表全球首例「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其獨特綠氫技術史無前例,更有望鏈結大規模生產,讓高雄西子灣成為尖端電解海水製氫技術的起源地。

研究團隊指出,二0五0年淨零排放,發展乾淨且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刻不容緩。其中,利用綠色電力如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又稱為綠氫),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的利器。目前的工業活動亟需氫氣作為原料,例如作為製作氨、雙氧水及甲醇的原料、火箭燃料、以及提煉金屬時的還原劑等。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電力,氫氣能更有效地保存綠能,因此,電解水產生氫氣視為最有機會能以綠色能源大規模量產氫氣的新契機。

陳軍互指出,研究團隊近期發表第一個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一舉大幅超越學術研究等級的產氫量;該原型機機體尺寸為長七十公分,寬六十公分,高七十四公分,搭載多個水電解元件,可對海水與一般水體進行水電解製氫,最高氫氣產量可達實驗室等級元件的百倍以上,確立了大規模製氫的可行性。

陳軍互說,全球大規模海水製氫的困難大致類似,主要技術問題為為氯氣有毒,以及海水腐蝕等兩大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防止核心催化劑的流失與抵抗海水中氯離子或其衍生物的化學腐蝕。大規模水電解會對催化劑造成極大剝離壓力,如果缺乏強而有力的化學鍵附著設計,再貴、再好觸媒或機組也只能逐漸失效。該團隊獨有技術「酸性氧化還原輔助沉積法」是有效解決該問題的關鍵,目前已能量產超過一百平方公分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