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過敏人注意!近年台灣食物過敏盛行率上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蘇冠文29日指出,臨床研究發現近15年來台灣民眾過敏盛行率提高1.3到2倍,而導致過敏的食物第1名為有殼海鮮,第2名在12歲以下為花生,12歲以上則為魚類。
食藥署表示,包裝食品需要標示之過敏原計有11項,近3年共抽驗300件市售包裝產品過敏原標示,發現有34件不合格,比率為11.3%,標示不合格之前3名依序為海鮮類製品、大豆製品、花生製品。
食藥署指出,自110年起至112年計3年,每年各抽樣100件市售包裝產品,各年度的符合規定比率,110年為87%、111年為87%、112年為92%。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總計3年來不合格計有34件,占百11.3%,其中海鮮類有10件居冠,大豆類9件次之,花生類以3件排名第3。
林金富指出,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標示字體的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2毫米,業者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的情形,將依規定令業者限期回收改正,並處以3萬元至300萬元或4萬元至400萬元罰款。
蘇冠文醫師指出,根據林口長庚針對逾萬人進行的台灣食物過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食物過敏人口正在逐年增加,國小學童過敏排行榜前5名為有殼海鮮、花生、雞蛋、水果、牛奶;國中學生為有殼海鮮、魚、花生、雞蛋、牛奶;成人為有殼海鮮、魚、花生、水果、牛奶。
蘇冠文表示,其中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會隨著年齡降低,有1/2的過敏者,在5至7歲後會產生耐受性,產生過敏症狀機會減少;不過,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1/5的花生過敏者會隨年齡增加而產生耐受性。
蘇冠文表示,食物過敏會對眾的身心造成影響,除了可能造成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外,更可能造成呼吸困難、低血壓或休克,而小朋友可能害怕過敏而厭食,導致體重不足、長不大;另外也會產生焦慮,甚至因不敢外出用餐,而阻礙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