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壓力 中壯族群易中風

神經內科主任洪國瑋提醒指出,低溫加上壓力、熬夜、菸酒,常讓中壯年人中風,不得不慎。(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冬季低溫、寒流來襲,室內外溫差大,血管受刺激強烈收縮,使血壓驟然升高,一旦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就容易誘發血管破裂、導致中風;神經內科主任洪國瑋指出,根據調查研究指出,除了三高患者,特別是加上壓力、經常熬夜以及酗酒吸菸等不良因素的中壯年民眾「爆斷腦筋」中風的患者不在少數,尤其近十幾年來男性還是女性的2倍。
 洪國瑋舉例指出,一名54歲蜀男已婚上班族,平日工時長,除了擔任主管還得輪班,某天早上在公司開晨會前昏倒,到院時已半邊右側手腳無力,醫師緊急以血栓溶劑救治後住院治療,雖然在黃金3小時內就醫,沒有慢性病病史,但三高情況超標卻是到院檢查才發現。
 不過,由於血管破裂出血,傷及腦神經纖維,致使半癱的他癒後努力復健半年,仍需要拄四角拐杖行動,尤其病發後三個月就「被退休」,為了退休金還跟公司打官司,職涯中斷、妻兒生活同樣受累。
 另一名51歲已婚胡男,是操作高空吊車司機,一上工作臺就是一整天,吊車內狹窄悶熱,不但夏天為避免排尿次數而少喝水,冬天也經常忙碌到忘記喝水,他也是入冬的某天早晨,一上工作臺就頭暈嘔吐,由同事攙扶到醫院,他沒有慢性病病史,三高超標也是到院檢查才知道,就診後發現半邊右側手腳輕微無力,電腦斷層顯示有腦血管梗塞,經醫師緊急打血栓溶劑救治,又經過一年努力復健,幸好功能有恢復八、九成,不過復健期間也被迫辭職不續聘,為此跟公司打官司才拿到資遣費,但現在只能打散工、無法從事全職工作。
 洪國瑋指出,據統計出血性腦中風高發時間大約在早上6點到中午左右,二位患者發病也在這個時間點,他們都是中壯年,因為平常身體沒有特別情況,再加上生活忙碌,於是忽略健康檢查,縱使沒有三高病史,一旦低溫、壓力、睡眠不足、菸酒等各種問題累積起來衝擊腦血管循環,血壓突然飆高,使腦血管破裂或梗塞就導致中風。
 洪國瑋說,腦中風有些先兆,例如突然頭痛、頭暈、嘔吐、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要有警覺並及時就診。而當腦血管多處破裂時則會有昏倒、肢體麻木、半身無力不遂、智力障礙等表現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減輕後遺症。
 語聽吞嚥治療中心副主任曾偉誠治療師補充說,腦中風時,因為控制口、咽、喉、食管的腦皮質損傷、延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可能造成吞嚥障礙甚至喪失,致使咀嚼肌、舌肌、咽喉、會厭部肌肉運動困難。
 這類患者必須藉鼻胃管餵食提供身體足夠營養,它是一條從鼻腔通到胃的管路,因而有「象鼻人」稱號,由於人力與經濟問題,患者家人常面臨是否放鼻胃管的掙扎;但在中風急性期用來維繫生命是極必要的,慢性期則住院治療,藉由康復、進食訓練及備餐技巧,配合語聽吞嚥機能重建中心治療師指導安全進食方法,可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約有8成的中風患者可以成功移除鼻胃管。
 洪國瑋醫師建議:腦中風的預防首重注意氣溫變化,不能輕忽防寒保暖;平常要有效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膽固醇,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也不可少,心態盡量樂觀、減少精神壓力,更重要的遠離菸酒,就可以減少血管病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