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源氏物語》的宗教信仰.思想與生活(上)

■林水福

《源氏物語》裡出現許多宗教信仰或思想,與當時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簡介之,相信有助於對《源氏物語》的理解,增加閱讀的樂趣。

宿世思想:

形成《源氏物語》的思想性骨幹是宿世思想,宿世思想的根底是佛教的三世思想,即前世、現世、來世的輪迴思想。前世之事為因,在某種緣分下以果表現於現世,亦即因緣、因果之理。

現世為中宮、或皇后、或生為內親王,皆因前世功德。如《源氏物語》中主角光源氏出生時,桐壺帝請來高麗看相人為光源氏看相,斷定光源氏會登上帝王之位。因為光源氏擁有這樣的宿世,前世積了功德;然而,桐壺帝擔心如此一來,國家恐怕會發生動亂,生靈塗炭。桐壺帝認為如果第一皇子(即後來之朱雀院)與第二皇子(光源氏)爭奪帝位,國家之亂勢難避免,無後援的光源氏勢必難以登上皇位,於是決定將光源氏降為臣籍。

高麗看相人又說光源氏將成為國之柱石,但從輔佐天下的角度來看,他的相貌卻不像;也就是說,光源氏不會以臣下之位終其一生。即非天皇,亦非人臣,究竟是何職位?

〈藤裡葉〉卷裡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題,即准太上天皇。

光源氏能成為準太上天皇之因在於冷泉院的誕生,這也是他的宿世所帶來的,與藤壺之宮發生關係是宿世之罪。物語中的主要事件皆出自這種宿世思想,女三宮與柏木的不倫事件,生下薰,也是女三宮的「宿業」——儘管柏木無論才貌與地位無法與源氏比擬,女三宮仍然被柏木的熱情融化,且懷了胎兒。

明石之君成了皇后的母親,雖是住吉神明的庇護,其實是明石入道一族的宿世因果。

《源氏物語》是以宗教性思想為精神的根底,當時的信仰生活支撐《源氏物語》的世界,也貫穿物語世界的內部。

無常觀:

當時支配人心的思想是佛教思想。佛教說人生無常;《源氏物語》的登場人物口中也常說「無常之世」。無常觀在登場人物中究竟深入到什麼程度?

以源氏為例,源氏三歲時母親見背,後來經歷正室葵之上辭世,尤其是父親桐壺帝逝世之後,源氏受到弘徽殿方面的逼迫,被放逐到須磨地方,嘗到人世的無常。

源氏即使處於榮華富貴的巔峰之際,也會想到盛者必衰之理,而興起道心。雖有出家的願望,每次總有俗事羈絆,受到阻礙。

一直到面對紫之上之死,源氏第一次真正想出家。功成名就之後,卻失去了最愛的人,等到悲傷的心情平靜之後,想靜靜地出家。

其次再看宇治八宮。大約是源氏被流放須磨時候,弘徽殿太后計畫廢當時的皇太子(即後之冷泉院)擁立八宮,結果以失敗結束,八宮因此墜入與榮華富貴無緣的人生黯淡路。

妻子先逝,宅邸又被大火焚燒,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侍者、僕人大量求去,八宮深深體悟到人心不可信,世事無常,為了解憂,唯有勤念經祈禱修行。雖有心出家,卻記掛著二個女兒,終究無法完成出家的願望。

阿彌陀信仰:

《阿彌陀經》或《觀無量壽經》描述位在西方的阿彌陀如來的淨土樣子。那裡有寶池,有蓮花。往生之人坐在蓮花上,聽佛說經。極樂往生有九個階段,《觀經》裡詳細描述。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稱為九品往生,想往極樂世界往生要祭拜阿彌陀佛像,以像上之手拿的五色線,繫住自己手上,專心念佛無其他雜念而死,則可達成願望。

因此,臨終之際即為重要。極樂往生極為困難,即使勤於修行的僧侶能夠極樂往生的人也很少。

《源氏物語》中,出家者以女性為多,與遭受男性好色所苦不無關係。浮舟出家與淨土信仰有關。部分男性雖有道心,僅止於觀念或情緒,未真正出家,薰與八宮由於人生坎坷多難,無常觀及向佛之心堅強。

天台宗:

平安時代的佛教以最澄倡導的天台宗、空海倡導的真言宗兩派勢力最為強大。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根本,精修經典,窮究教理,探討佛教的根柢是為顯教。

真言宗以大日經為根本,重視修法、加持、祈禱,是為密教。立壇、焚護摩,為現世利益祈禱。

天台宗是重視學問的佛教,屬自力門。靠自己的修行,以求得往生。勤於念佛、誦經、讀經、潔身、慎心、斷酒肉等佛道的修行。

法華經:

天台宗的經典法華經,是當時貴族最相信的佛經,由於經中說女人亦可以成佛,因此擁有眾多女信徒。

法華經第五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龍女成佛」寫道龍女變為男身,在西方無垢世界成佛。

法華八講是法華經分四日修行的法會。《源氏物語》的法華八講幾乎都是為追善供養而舉行的,但也有為自己積後生功德的例子。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獨立稱觀音經,亦有以此代表法華經的想法。「世音」指世間一切言語,即「觀」眾生之願,使其脫離苦惱。

雖是補陀落淨土之佛,為濟渡眾生以觀世音菩薩顯現,使脫離三毒(貪欲、瞋恙、愚痴)、七難(火難、水難、風難、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滿足生男育女的願望。佛菩薩中最易感受到的是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