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端午節即將來到,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5日指出,民眾買粽子應吃多少、熱多少,切勿反覆加熱粽子,以免造成細菌滋生。馬偕醫院營養醫學部主任蔡一賢指出,粽子中的花生屬於油脂類,民眾應注意避免攝入過多熱量。
林金富表示,食藥署端節專案稽查結果顯示,市售粽子在衛生標準及藥物殘留檢測全都符合標準,民眾可安心食用,如想嘗試自己包粽子,則食材選購則記得要慎選食材、妥善清洗、低溫保存、充分加熱再食用。
蔡一賢表示,南部粽與北部粽很好辨認,只要記得「北蒸南煮」口訣;北部粽是先將米與配料分別炒過,再包入桂竹筍殼後隔水蒸熟,米飯粒粒分明;南部粽則是生米與配料直接用竹葉包裹後放入水中煮熟,米飯口感較軟黏,由於北部粽加入的食用油,相同份量所提供之熱量自然較南部粽高。
蔡一賢指出,一個粽子的熱量在300到600大卡之間,尤其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且粽子使用食材也缺乏纖維素,呼籲民眾應搭配蔬果食用,以均衡飲食。
食藥署提醒,包粽子時食材選購要注意,原料要選完整包裝且標示清楚的,若是購買散裝的南北貨,要進一步檢查外觀、顏色、氣味;料理前,雙手及乾貨食材都要清洗乾淨。另外,粽子包好後應充分加熱,並趁新鮮食用;若需儲存超過1天以上,建議以冷凍保存,但也仍應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放置冷凍庫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