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思覺失調症患者死亡風險較一般族群高,除自殺或意外死亡外,身體疾病亦是一肇因。台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研究,發現降血脂藥物在思覺失調症者的使用,可有效減少死亡(特別是自然死亡)的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過去文獻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比一般族群有較高的死亡率,其平均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少10-15年。為何有較低的預期壽命?除自殺或意外死亡外,其中可以歸因於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例如代謝症候群(包括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等)。
思覺失調症患者罹患代謝症候群原因可能與疾病本身、飲食習慣、少運動,或藥物等相關。為了預防早發生的死亡,需要強化思覺失調症患者身體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代謝症候群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為照護的重要議題。
北巿聯醫松德院區和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時間相依共變數存活分析方法,發現降血脂藥物在思覺失調症者的使用,可有效減少死亡(特別是自然死亡)的風險,相關研究成果最近已發表於著名的英國精神醫學期刊。
郭千哲表示,對於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治療上,臨床醫師較常注意精神病相關的症狀,而較忽略相關身體共病的問題。
研究顯示,降血脂藥物在思覺失調症病患在5年的追蹤期中,有使用降血脂藥物的時日只占1.9%,明顯比一般族群的4.3%來的低。
由此顯見即便思覺失調症者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及高血脂的問題,但使用量仍比一般族群要低,推測可能許多有高三酸甘油脂、或高膽固醇的個案未被妥善治療。因此,應鼓勵能夠早期診斷,並積極提早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且無論是否已既有心臟血管疾病,只要有高血脂即可以使用,以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及死亡率。
他也說,這次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預防早期死亡的重要實證資料,盼望能藉此促進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