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陳俊銘

「髕骨疼痛症候群」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尤其常見於運動員及女性。病因尚未明確,但和髕骨排列不正常有相當大的關係,例如Q angle的增加、髕骨高位、足部過多的旋前及脛骨過多的外轉等。而以往相關研究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之間的失衡,導致股內斜肌無法抵抗股外側肌和髂脛束的力量,使得髕骨排列不正確,進而影響股四頭肌。

常見症狀如下:一,病人在久坐、蹲、跪或上下階梯時會有疼痛產生。二,一些個案中,膝關節在彎曲伸直時會有捻髮音。三,病人可能因髕骨軌跡不正確而導致對軟組織之不當壓力,而影響本體感覺。常見致病原因包括1.生物力學結構上的缺失:主要是骨骼方面的問題,這就如同一棟建築的鋼樑有問題,影響到整體的穩定性,使的建築的某些部分分外承受過多的壓力。就下肢而言,主要包括三大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任何一個關節的缺失都可能會導致下肢整體生物力學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下肢動作的功能,壓迫到髕骨股骨關節間的軟骨而導致疼痛。2.肌肉系統的失調: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肌肉柔軟度差的人身上。肌肉連接在骨頭上,帶動骨頭產生動作,但如果肌肉有些太緊、骨骼被緊繃的肌肉拉扯,改變原本正常的下肢生物力學位置而使關節軟骨受壓迫。3.組織的過度使用:好運動的人,尤其是那種下肢需要大量承重的運動,例如慢跑、籃球、跳高等,只要是那些有要跑、跳、上下樓梯的動作,就易對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產生比一般使用更大的壓力。用久了,易造成軟骨間的疼痛與傷害。

患者出現髕骨疼痛症候群,不易區別是哪一個因素造成的,在同一個人身上或許就能看2-3種現象,很難去區分是哪個是主因,因為其中一個原因就可能造成另外一種現象的出現。但不變的是,這都會造成髕骨股骨軟骨的「過度承重」,而這就是引起疼痛的原因。

中醫治療本症主要分三部分:中藥、針灸、針刀。在臨床上養肝血,補腎水,活血化瘀為治療主軸,肝主筋,腎主骨,補肝腎顧筋骨,可用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千年健、狗脊、木瓜、丹參、川七、赤芍等。可配合針灸,頭皮針常用穴位:額旁二帶、額旁三帶、大腿、膝、小腿。眼針:眼八卦針。耳針: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腦幹、大腿、膝、小腿。體針常用穴位: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膝眼、伏免、陰市。如果膝關節疼痛反覆發作,組織腫脹,形成沾黏,外觀可看出微腫,壓可碰觸到條索狀硬結塊,而且痛點明顯,此時小針刀正是鬆解沾黏的利器,運用小針刀,將條索狀硬結塊裡面的沾黏組織鬆解,改善疼痛,效果好且不易復發。(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