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視鏡 1-3天排出體外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現代人承受高度生活壓力及過於精緻化的飲食,增加罹患腸胃道疾病的風險及出血的機率,除了傳統的內視鏡,如今也可使用膠囊內視鏡看清腸道內部情況,檢測之小腸範圍更大,且1至3天可排出體外,讓腸道檢測更輕鬆無負擔。

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指出,小腸長度約6公尺,占了消化道總長度3/4,但小腸罹患惡性腫瘤比率卻只有1/10,使得小腸在腸胃道診查上排序,落在胃部及大腸之後,2000年以色列的Given公司運用太空科技開發膠囊內視鏡,病人吞下具有攝影鏡頭的膠囊,以每秒拍2張照片之頻率,用無線傳輸技術將資料載入紀錄器,可錄下整個腸道內部畫面。

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表示,目前膠囊內視鏡已發出360度拍攝鏡頭,可無死角的記錄下每一吋的腸道,且膠囊攝影機本身的記憶容量也大增,患者也不需要再背著記錄器,只要沒有電力不足而無法錄影,或是腸道狹窄、變形、沾粘阻塞使膠囊卡住無滑動,其成功診斷率可達7到9成。

蘇銘堯指出,膠囊內視鏡由患者自口部吞食,在腸道內約拍攝1萬5千張照片,腸胃科醫就必須逐一檢視,看看腸道內出現哪些異常,這是非常花時間的工作,目前AI軟體發展快速,已開發出根據腸道顏色、形狀來判斷是否有病變的軟體,可標示出疑似病變的區域,但大部分醫師仍會親自再看一遍,以免有漏網之魚。

食藥署表示,傳統內視鏡檢查須吞嚥相當長的軟管,容易造成患者強烈的嘔吐感,而膠囊內視鏡外觀大小似藥丸,內含攝影機,吞食後通過腸胃道系統可進行8小時的腸道攝影,經1-3天排出體外。過程中,患者可自由移動,影像透過無線方式傳輸到配戴的記錄器,膠囊內視鏡完整通過腸胃道系統,可檢測之小腸範圍更多,也可可提升病灶檢出率。

食藥署指出,使用膠囊內視鏡須避免同時使用高頻電磁波產品,以免干擾影像傳輸,膠囊內視鏡亦可能滯留體內,須由專業醫生評估患者是否適用,如使產生不適,或未於預期時間排出,應立即與醫生聯絡接受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