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兒童未萌發位於門齒附近的正中贅齒其移除時機,根據台北榮總兒童牙科研究發現,5歲前拔除兒童贅生齒(多生牙),比大於8歲再拔除術後需再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比例,由57%降至3%。
11歲廖小弟在例行放射線檢查發現一高位正中贅齒,並於左側鼻腔見到突起,幸運地此顆贅生齒已完成牙根發育,判斷後續萌發出鼻腔可能性低,且臨床並無其它相關症狀,因此不需進行後續手術,追蹤8年至今並無變化。
另一名10歲張小弟因正中贅齒導致恆門齒阻生及牙齒排列不正,雖於8歲移除贅生齒,但因正中門齒仍阻生,後續經矯正、2次手術暴露牙齒,並以矯正力量經1年半後才回到正常位置。
北榮口腔醫學部兒童牙科醫師謝春怡表示,贅生齒或多生牙是指在正常齒列外多出的牙齒。最好發於上顎前牙區,並將位於門齒附近的贅生齒稱作正中贅齒。
據統計,亞洲人種發生正中贅齒的比例較高,約有3-5%,台灣的比例在現有2個研究資料,分別為2.7%及7.8%。通常是因為孩童恆門牙延遲萌發,或排列不整齊,前往牙科求診並於放射學檢查後發現。
贅生齒發生原因不明,目前多接受可能是牙齒在初階生成時,牙板異常增生分化所導致。正中贅齒的形狀及生長方向多變,除了常會造成鄰近恆門齒的阻礙或異位萌發、旋轉、牙根吸收等外,本身也有囊性病變及長至鼻腔的可能。
為了解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的理想時機,北榮兒童牙科特別將2005至2012接受正中贅齒移除手術,術前以傳統或牙科電腦斷層定位,且持續追蹤回診的病童105名,共有145顆正中贅齒,依不同的病患年齡、正中恆門齒發育階段及與鄰近恆門齒位置關係作分組研究統計。
結果顯示,正中贅齒移除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與手術時病患的年齡及手術時恆門齒的發育階段並無相關性。手術當下有正中贅齒所產生不良影響的案例數54(37.2%),術後續需行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案例數有29(21.7%),其中年齡5歲前進行手術比例為3%,比在大於8歲才進行手術者為57%,統計有顯著提高。
謝春怡建議,早期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較能避免日後贅生齒產生之併發症及相關手術及矯正治療,並且在配合全身麻醉及電腦斷層定位的使用下,病童的配合能力及術中傷及發育中恆牙牙胚的問題皆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