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農委會林務局以科學繪圖為主角,共同推出《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從科學繪圖的定義與發展史開始,逐步介紹19世紀以來博物學家和自然觀察者在臺灣所記錄的自然史,以及當代科學繪圖的多元創作嘗試。展示內容包含上百件國內外精彩的動植物、地質等圖鑑及科學插畫,結合實境野外踏查影音,引領參觀者認識臺灣難得一見的「素顏」之美。即日起至110年5月30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展覽期間另有專家導覽及特展活動。
22日的開幕典禮上,以現代舞蹈揭開序幕,尼加拉瓜共和國駐華特命全權大使達比亞、多位生態插畫家及學界貴賓都到場祝賀,國語實小生態小尖兵將自己觀察生活生態的紀錄作品贈送給臺博館展示,由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代表接受致贈,並邀請大家一起成為生態紀錄員,愛護關懷環境。
臺灣植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胡哲明提及本次特展的亮點在於1852年由英國博物學家在臺灣畫下的「蓪草」圖,不但是臺灣的第一幅科學繪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依照分類學命名發表的臺灣植物。還有被譽為「美國國寶」、曾在蘇富比拍賣上創下731.25萬英鎊天價紀錄的《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圖鑑全臺唯一的復刻本,以及臺灣最新、記錄最齊全的《臺灣野鳥手繪圖鑑》原畫、臺灣最早的植物誌《臺灣植物圖譜》等,都在本次展覽中精彩亮相。齊柏林導演以高空鳥瞰的方式帶領人們看見臺灣,本次特展則透過一幅幅畫作,近距離呈現臺灣之美,例如17世紀荷蘭製圖師凡布斯繪製的臺灣地圖,記錄400年前的臺灣素顏,並詳盡描繪臺南一帶;19世紀法國新聞雜誌《世界插圖》所描繪的基隆、淡水出海口地形圖,以平行視角的地景圖讓法國民眾第一次看見臺灣的「長相」。
《繪自然》特展自即日起至110年5月30日止,於臺博館南門館(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紅樓2樓展出,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00(每週一及除夕、初一休館),展覽期間另有專家導覽及特展活動,詳情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