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400,台灣家具產業協會、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和市圖等單位,聯手推出「城市.共生.家具」台灣生活文明載具主題展,以台灣屬地的文化遺傳,展現具台灣文化魅力的「座具」展覽。

策展人盧圓華規劃文獻與手稿、博物典藏、設計師與未來家具概念四大系列,除傳承技藝,也創新設計開發,希望新舊結合,打造讓人對生活有所期待和想像的椅子。
副市長葉澤山感佩家具博物館二十年來傳承技藝,製作創新家具,如今更永續發展,回收再利用,讓家具重生。文化局長謝仕淵指出,從宋代開始出現椅子,讓「坐」這件事,引發更多生活文化。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家具目前多為工業品,盼邁向工藝品,體現生活,提升生活品味,讓「活工藝、工藝活」,透過工藝加設計,讓所有人看見台灣。
展覽以城市紋理與常民生活為主軸,展出近四十多件精彩座具,包括坐息、主席、首席、席次、敬陪末座、第一把交椅等,許多設計創意,令人讚嘆,也令人莞爾,如把車子的引擎、板金拆開重組,讓車子以椅子方式重生;建築師蔡宜璋設計「鳳凰椅」,則以台南的地理為發想,透過實木年輪紋理,模擬鳳凰羽毛意象。
展覽也展出設計師手稿、家具博物館的典藏作品,如目前放置於總統府綠廳貴賓室單椅,以及設計師的原創設計椅和未來概念性家具等,從木頭、鐵件、皮件,甚至複合媒材,擴大所有人對家具的想像空間。展期至八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