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視畏光 顱內動脈瘤作祟

醫師郭明錡說,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家族病史、抽菸、三高、壓力與大量飲酒等皆是致病危險因子。(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80歲曾姓老婆婆頭暈目眩雙眼複視、畏光,經眼科診所治療後不僅未改善,甚至呈現「睜隻眼、閉隻眼」狀態,經轉診至彰基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門診,發現長達了8mm右側顱內後交通動脈瘤,造成動眼神經壓迫,經醫師開顱動脈瘤夾除手術,術後住院7天出院,現在右眼皮已可以張開,右眼轉動也漸漸恢復正常,畏光與複視重影症狀都獲得改善。

彰基神經外科醫師郭明錡表示,「顱內動脈瘤」名稱上雖然有個「瘤」字,卻不是惡性的東西,不會擴散或是轉移,無法由抽血的方式來篩檢得知。動脈瘤是腦血管側邊或是末端的不正常膨大,形成原因是血流的衝擊使得薄弱的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顱內動脈瘤是潛伏性的殺手,絕大部分患者終其一生是無症狀的,除了少數如曾婆婆的動脈瘤有壓迫到視神經或動眼神經,在破裂出血造成昏迷前及時發現。

郭明錡表示,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家族病史、抽菸、三高、壓力與大量飲酒等是皆是致病危險因子,平均1-2%的國人有此項疾病而不自知。少數遺傳性疾病像是神經纖維瘤第一型、遺傳性纖維組織病變、遺傳性多囊腎病變,嚴重的菌血症都可能會造成顱內動脈瘤。但是其他大部分發病的人並無家族史,以單獨個案為主。檢查方式可以打顯影劑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是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顯影劑施打或不施打皆可)。

郭明錡說,傳統動脈瘤處理的方式是以開刀夾除為主,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有用經皮穿刺置放導管到顱內,置放線圈和支架來治癒動脈瘤。至於後續治療併發症,像是水腦或是顱內出血所需血塊移除,或減壓手術則是依病患狀況決定,並不是一定會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