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船務代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啟洋10日在航海節記者會中,沒有人預測到2020年到2022年之間因疫情封鎖卻推動了航運的巨浪。2023年第4季到現在,因紅海危機以及巴拿馬運河航道壅塞另一波高潮逐漸醞釀,這也完全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上一波繁榮退潮後,大家提出很多對於航運發展的檢討改進的想法及方案,尚未完全消化,但新的議題已經開始蔓延,因此對2024年希望提出一個願景,提醒有兩個隱憂。
一個願景:2024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絕對是AI的開發,及未來廣泛的運用。這也讓以往討論航運業務執行必須科技化、數位化顯得的已經顯得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台灣是AI中樞晶片製造的中心,又是AI發展得重鎮,運用AI開發及執行航運業務,理應得心順手,甚至能引領風潮,作為全球航運的指標。發展得方向不僅只有船舶航行運作可以受惠,其他相關項目玲瑯滿目,比如引航作業、港區船舶進出安全監控、碼頭作業、港代申報單證審核以及相關文件製作,甚至碼頭堆場物流作業配置進行,想像若能結合AI技術,為航運開啟另一片天地,應該不會僅是夢想。從高雄第7貨櫃中心開始全面自動化,到航運業務結合AI的成熟運用,漫長的路上,政府的政策協助,學術及研究單位的投入開發,以及AI業者實體製作產品的配合運用,缺一不可,否則這條路將更遙遠。
2項隱憂,必須重視:如何由環保的議題更積極走向炭中和以及碳權交易,過去大家倡議正視環保議題,在國際社會揭櫫2050年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的目標下,已經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炭中和的議題讓碳費從概念化為鈔票,讓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約3%的海運業首當其衝,如何兼顧減碳與維護競爭力,已經是全世界航運業被迫必須面對。航運相關產業諸如港口、碼頭、陸運、物流、倉儲等等看來無法置身事外,除了必須朝向減碳目標外,更需積極規劃是否有可能產生炭權提供航商更大助益並提高競爭力。反之,若無法讓港區及後線物流作業符合炭中和條件、甚至無法提供低碳、永續能源或有效綠色能源補給船舶,這將是未來發展的隱憂。
航運發展需要關愛的眼神:海洋覆蓋全球超過70%,國際重要物流運輸的運作直到目前航運是無可取代,被海洋環繞的台灣更是無可避免的需要航運來連結全世界。但是政府及社會對於航運的發展感覺是理所當然,無需特別的關懷。當港口業務帶動港區開發後,往往是航運必須犧牲以成就都市發展。當航運發展陷入膠著,也難見振興政策突破困境。
航運業雖產業對國家貢獻不若人後,但卻被嚴重忽略。航運人才凋零流失,非只有海員嚴重缺乏,陸地上從業人員需求也難以補足。近年來所謂科技行業當紅一枝獨秀,服務業又以金融當道,年輕人對於航運多數是陌生。1980、1990年代以前業者可以篩選最優秀最頂尖的人才投入航運、國際物流,但現在卻難以吸引新血投入。人才是產業發展得根本,產業的興衰,可由年輕人的投入見微知著。航運發展產業推動的能見度目前烏雲蓋頂,急需政府重視鼓勵,若能撥雲見日,必能蓬勃發展。
黃理事長強調,永遠不放棄夢想是航海人與生俱來的DNA。也是為了夢想,航海人永遠執著航向偉大的航道。期待所有熱愛航運的人士繼續努力,迎接未來每一波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