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無預兆 黃金期可救回

心因性猝死難有預兆,李聖楷醫師提醒:把握黃金急救4分鐘做二件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大陸17歲羽球運動員張志傑今年到印尼參加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比賽時突然倒地抽搐、心臟驟停,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醫師提醒,把握黃金急救4分鐘,善用體外去顫器電擊,並持續CPR,有機會可以從鬼門關把人救回來。

台中榮總灣橋分院心臟內科醫師李聖楷表示,心因性猝死,危險因子包括曾有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病史的病患;如果曾發生過心因性休克或猝死被救活、家族有曾因不明原因昏厥或有相關病史、過度肥胖患者、糖尿病控制不佳者都是高危險群患;且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

李聖楷指出,心因性猝死通常沒有預兆,發生時會感到心悸、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抽搐暈倒,若遇上述狀況應立即撥打119,醫師指出關鍵把握黃金急救4分鐘,善用體外去顫器電擊,並持續CPR。

李聖楷醫師補充,如果在運動、疲勞、脫水等電解質迅速改變的狀態,或嚴重失溫、過量飲酒,服用刺激性飲料、使用毒品及成癮性藥物等也都會大幅提高心因性猝死的機率,且常見於30多歲至40多歲的成年人,男性的發生率又是女性的2倍。

李醫師提醒,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特別留意,定期回診追蹤,並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過度刺激和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降低心因性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