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4歲陳先生為高度近視患者,因眼睛疲勞、視力有時模糊,安排眼底檢查,發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進一步作眼角膜厚度量測、神經纖維掃描及視野檢查,確診「青光眼」。他想起母親也是青光眼患者,自己卻未曾接受過相關檢查,幸好及早診斷,目前只是周邊部分視野缺損,用藥物積極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繼續損傷。
安南醫院眼科醫師林佳蓁指出,青光眼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且是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病變,而損壞的視神經會產生對應的視野缺損。成人青光眼種類大致可分為「隅角開放性」、「隅角閉鎖性」和「次發性」。以常見的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為例,典型的視野缺損常從周邊慢慢往中心發展,早期幾乎無症狀而不易被察覺,疾病便趁此時無聲無息地緩速發展,造成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傷,最終導致永久性視野或視力喪失。因此,青光眼常被稱為「無聲的視力殺手」!
她說,青光眼的風險因子包含年齡、高眼壓、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其中,眼壓高雖是重要的風險因子,卻不是診斷條件,因為即使眼壓量測介於正常值,若視神經無法承受眼內壓而受損,甚至導致視野缺損,仍會被診斷為青光眼。例如,高度近視患者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人越來越多,由於雷射手術會使眼角膜變薄,術後經角膜量測到的眼壓容易偏低,進而導致眼內壓被低估。此時完整的評估,包含角膜厚度量測、視神經掃描、視野檢查,便十分重要。
林佳蓁強調,青光眼是一個不可逆的疾病,一旦被診斷為青光眼患者即應積極治療,控制眼壓以防止視神經受到進一步傷害,目前治療方式大多為藥物控制,還有雷射、手術治療。40歲以上成人每年應至少作一次青光眼相關評估,有高度近視、家族病史等風險因子的高危險群,更應及早接受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