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婦藥膳食補 中醫多良方

中醫師盧昱竹建議準媽媽,產程中若出現感冒、皮膚過敏、頭痛、情緒低落等情況,也適合借助中醫的方式來溫和調理。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孕婦的孕期該如何進行食補,調養身體以緩解各種不適症狀?對於中醫介入孕產過程的方式,多數人或許僅限於坐月子的認知;其實,在婦女孕期中到生產前,中醫也可以提供很多調理方法,如坊間常見的保產無憂方,又稱作「十三味安胎飲」是幫助順產的處方,應在第三孕期使用;若在懷孕初期若出現胎動不安、有安胎需求時,建議仍須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

婦女懷孕前期因受荷爾蒙影響,有些孕婦會有便秘問題,而懷孕中後期因胎兒成長壓迫到腸胃道,便秘情形可能會加重。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盧昱竹指出,治便祕的解法,不是「拉」,而是「潤」。孕婦並不適合服用使人容易拉肚子的方藥,較推薦使用含有脂肪油、有潤腸效用的種子類藥材,包括黑芝麻、柏子仁、火麻仁;另外,也可適量補充蜂蜜、肉蓯蓉和當歸。

盧昱竹完整陪伴妻子兩胎懷孕、生產與產後照顧的過程。他表示,妻子懷第一胎時只有脹氣打嗝;懷二胎時卻出現嚴重「妊娠惡阻」,就是俗稱的「害喜」,時常孕吐。以中醫的角度而言,即胃氣無法往下降而上逆的表現,此時的飲食原則應以少量多餐為主,避免湯水類的食物,建議採取飯水分離的方式。假如害喜情況嚴重,可以嘗試飲用紫蘇梗茶,有順氣安胎、除風寒的效果,或可飲用有止嘔作用的薑茶。

產程中若出現感冒、皮膚過敏、頭痛、情緒低落等情況,也適合借助中醫的方式來溫和調理。盧昱竹建議準媽媽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搭配合適的藥方,切勿自行到中藥行抓藥。產後的傷口照護則可使用帶有深紫紅色的中醫外用藥膏「紫雲膏」,主要成分包含養血潤燥的當歸、清熱活血的紫草,以及可療瘡生肌的麻油與黃臘,除了能有效滋養肌膚的功效外,對於皮膚外傷和感染也具有殺菌、抑菌的療效,可加速黏膜表皮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