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性乳癌病友等不及新藥病逝 醫界盼加速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30多歲的三陰性乳癌病友,用完健保可用藥物後,治療效果還是不好,病友的先生透過小額募款,申請國外藥物專案進口,2021年5月終於等到新藥來,但患者只來得及打第1劑就過世了。而這個新藥一直到2024年初才盼到健保給付。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協會有6千位乳癌病友,年輕病友善長使用網路,對新藥及治療新知接收速度快,但是明知有新藥卻用不上,病友心理壓力更大。令人難過的是,經常是愈需要新藥的病友,愈沒有時間等。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研究,40年來因治療藥物的進步,乳癌病友降低了29%-47%的死亡風險。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指出,此項研究比較自1975至2019年乳癌病人的治療成效並發現,相較於1975年,2019年乳癌病人死亡率大幅降低58%,其中主要受惠於乳癌新藥的進步,1至3期乳癌死亡風險降低47%、第4期乳癌病患死亡風險下降了29%;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

曾令民表示,這項研究再次證實,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受限於台灣健保財務,乳癌病友在治療上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的困境。

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為例,曾令民指出,最新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把新一代創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列在第2線建議用藥,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至2年以上,可能伴隨相關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但目前健保給付的項目還停留在前一代的藥物,經臨床證明療效顯著的新藥卻受限於健保財務,目前患者仍需自費使用。

曾令民指出,國際大廠新藥臨床試驗收案十分嚴謹,患者必須完成標準治療才能加入,但台灣患者因健保給付條件,有可能因未完成標準治療療程而不符合試驗收案資格。

曾令民提醒,健保財務考量不但影響治療,甚至進而造成臨床試驗收案困難,長期下去恐嚴重影響台灣的醫療水準。

潘怡伶說,病友團體對健保的期待是能在病情需要時盡早使用合適藥物,提升新藥可近性。尤其是已完成3期臨床證實有效、且納入國際治療指引的藥物,是病友最迫切需求的新藥,期待健保可以及早納入新藥,讓病友得到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新藥,年輕病友在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