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李姓女老師因鼻咽癌復發,歷經第2次放射線療程,1年後出現頭痛、四肢麻木無力,得坐輪椅代步。檢查發現為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危及生命,接受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及頸椎融合手術,後續接受語言復健治療,下學期可重回學校教書。
台中榮總耳鼻喉科醫師施凱翔指出,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治療為放射線治療且效果顯著,但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由於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最常見出現在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會危及生命。
施凱翔表示,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50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為2%,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到10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為2年,也有超過10年的病例報告。
施凱翔說,李老師2年多前因顱底放射性骨壞死轉到中榮就醫時,顱底骨與頸椎接合處部分壞死,並造成第2節頸椎滑脫、壓迫神經,讓她頭痛欲裂、四肢無力,耳鼻喉科與神經外科跨科合作,進行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顱底及頸椎壞死組織,以鼻子、口咽黏膜修補,並施行頸椎減壓及固定手術。術後住院1個月觀察及復健,出院後持續語言復健治療,今年9月新學期將回校教書。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指出,鼻咽癌是台灣頭頸癌中,除了口腔癌之外,發生第2多的癌症,每年新增約1500名患者,致病原因包括:吸菸、EB病毒感染等,早期無明顯症狀,等到中晚期會有流鼻血、耳悶塞感、約有8成患者會出現頸部腫塊,治療以放療為主,治癒率可達8、9成。
台中榮總的鼻咽癌治療團隊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即使多年後,仍應定期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相關併發症或復發。這些併發症包括鼻及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等。此外,隨著治療時間的拉長,患者還可能出現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