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不節制 當心腸胃鬧脾氣

以指腹揉壓天樞穴,每次按壓約3-5分鐘,可配合用手掌順著腸道蠕動方向畫圓按摩加強效果,可有理氣消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腹脹痛、便秘功效。(彰基中醫部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大魚大肉吃喝無節制,中醫師提醒,小心腸胃不適來找碴,應先從飲食調整著手,若因飲食不慎造成消化不良、脹氣等,除了服用胃藥改善之外,中醫茶飲及穴道按摩也有助緩解。
 彰基中醫部主治醫師李舒晴表示,以中醫觀點而言,「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胃受納食物後進行初步消化,再將食糜輸送至小腸,這就是「降濁」;脾進一步消化吸收食糜,並將營養物質輸送至全身,這就是「升清」。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維持機體的營養代謝。
 若飲食沒有節制,影響脾胃受納運化,升降功能失常,就會導致腹脹、便秘、泛酸等腸胃不適表現,中醫稱之為「傷食」。另外,過年期間久坐少動,容易引起脾胃氣滯而不暢,加重了消化不良、代謝下降的情形。
 從尾牙、過年、春酒一路吃下來,不僅體重飆升,腸胃也因此「大塞車」,出現消化不良、泛酸及便秘腹瀉等等症狀。
 要改善春節腸胃不適,李舒晴表示,先從飲食調整著手,記得餐餐八分飽、細嚼慢嚥避免吞入過多氣體引起腹脹;年糕等糯米製品或是含糖量較多的點心,容易引起脹氣或泛酸,脾胃功能虛弱者最好淺嘗即止。
 若因飲食不慎造成消化不良、脹氣等,除了服用胃藥改善之外,李舒晴表示,中醫也有簡單的方法可以緩解腸胃不適。如陳皮紫蘇茶,是以陳皮2錢、紫蘇葉2錢、厚朴1錢、麥芽2錢,加入800-1000c.c.的水,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再煮10-15分鐘即可,當成茶飲可有醒脾和胃、行氣消脹止嘔功效。
 山楂烏梅飲則以山楂1.5錢、烏梅1.5錢、麥芽1.5錢、甘草1錢,加入600-800c.c.的水,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再煮10-15分鐘即可。因方中藥物偏酸,可酌加少量冰糖調味可消食化積、去油解膩,但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或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建議飲用。
 除茶飲之外,李舒晴表示,也可藉由按摩脾胃相關的穴位,如足三里、內關、天樞等來促進消化、緩解脹氣等不適。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膝蓋外側凹窩下3寸(4指幅距離),脛骨前緣外一橫指(大拇指指節寬度)處,在脛前肌上。可用於治療腸胃系疾患,具有調理脾胃、和腸消滯之效。亦是人體的養生、強壯穴,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以指腹,覺有痠脹感為度,每次按壓約3-5分鐘。
 內關位置在距手腕橫紋2寸(3指幅距離),位於左右兩條肌腱(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腕肌腱,用力握拳時最明顯的兩條肌腱即是)的中間,常用於處理胃部不適,如胃脹、嘔吐噁心等,具和胃寬胸、降逆止嘔的功效,亦可用於改善暈車、孕吐情形。以指腹稍用力揉壓,覺有痠麻感為度,每次按壓約3-5分鐘。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2寸處(約3指幅寬),以指腹揉壓,每次按壓約3-5分鐘,可配合用手掌順著腸道蠕動方向畫圓按摩加強效果,可有理氣消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腹脹痛、便秘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