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作品移置市圖新總館

台灣燈會高鐵燈區「城里有光展區」作品「生長的形狀」移置市立圖書館。 (市府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二0二四台灣燈會年初在台南登場,其中,高鐵燈區「城里有光展區」作品「生長的形狀」移置市立圖書館並接手後續維護管理,近日於新總館完成組裝啟燈,延續燈會美好的賞燈記憶,增添新風采。

《生長的形狀》作品由藝術家蔡宜婷創作,以台南豔陽意象為發想,結合碎形美學和燈光表現力,作品結構中每個分支都象徵生命的延展和活力,使大家感受台南的自然、農業、環境生命中持續變化和成長的力量。南市圖與蔡宜婷多次場勘討論,最後擇定放置於新總館東南側的戶外廣場,蔡宜婷表示,這件作品希望民眾除了從戶外能感受日夜產生豐富的光影變化外,更能從館內一樓大廳望出去,成為窗邊最美的一抹閱讀風景。

文化局謝仕淵局長表示,新總館周邊場地優美,《生長的形狀》移置將延續「龍來台灣」對於台南的互動情感,且與周邊閱之森公園、公共藝術都能相互呼應,相輔相成。。

市圖楊馥菱館長也表示,新總館被譽為全台灣最美麗的圖書館之一,其建築外觀採用淡金色的格柵,將台南著名的老屋窗花元素轉化為建築上的設計。「生長的形狀」作品將燈泡匯聚成樹形狀,亮起時呈現淡金黃色,與圖書館主體建築相得益彰,增添圖書館增添館內外、日夜景觀美麗的藝術風貌。作品除了晚間展現出它的美感外,白天也吸引民眾拍照打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