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古蹟又老又無趣嗎?文資處和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合作,將許多古蹟變身為教室,融入學校不同學科教案,增加師生親近文化資產場域機會,提升學習樂趣。
文資處表示,今年特地展現「文資現地教學魔法術」,把國定古蹟大天后宮、文化景觀台南公園,變為教室,為校園文化資產現地教學課程再添新意。
為讓文資成為「學習」各種知識場域,今年「小扞頭養成班」祀典大天后宮傳統工藝現地教學課程,帶領小朋友走進大天后宮內,化身小扞頭,以廟宇工匠視角,親自看看這些豐富的建築裝飾工藝,認識其內容、技術和表現方法;學生們了解,原來工匠要讀懂不同經典文學或典故,再運用不同工藝技法,將精彩情節或涵意象徵,轉換成2D或3D藝術表現、巧妙融合在廟宇建築中,和小朋友平日課程所學的國文、閱讀、美術,息息相關,翻轉以往文資只和社會領域有關的刻板印象。
今年邀請鄰近大天后宮的立人國小「踩線」,小朋友分組在大天后宮中找到壁畫、龍柱、扛柱憨番,仔細觀察並描述其內容或材質、顏色,認識不同工藝的特色。再經由小說《小封神》中有關媽祖的傳說故事,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和想要運用的傳統工藝、繪製草圖,小朋友們奮筆疾書,以不同風格,呈現故事情節。
教師團則至台南公園進行師資培力工作坊,透過實地勘查、分組設計開發教案,共享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經驗與方法,開發出三款適合國小、國高中的教案課程,日後並公開於網路上,和教師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