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背部潰瘍如火紋身

 亞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替患者檢查患部。(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70歲吳爺爺日前全身長水疱,由頸部、前 胸、耳後、後背蔓延至上下肢,宛如大面積燒燙傷般駭人,就醫檢查,發現血清中有對抗表皮細胞連結因子的自體抗體,確診為罕病「天疱瘡」,經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皮膚疼痛感逐日降低。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吳爺爺為茶農,可能是清洗茶葉時,皮膚接觸到農藥而產生自體抗體,繼而全身性出現大面積水疱和潰瘍。
 蔡肇基表示,天疱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僅約二十萬分之一,常見於中老年人,病因可能是體內淋巴細胞失調,自體抗體會破壞表皮細胞及細胞之間連結因子, 因此皮膚會有鬆弛型水疱,破壞皮膚黏膜的正常結構,使得皮膚、黏膜發炎剝離起水疱,甚至潰瘍,若沒有及時治 療,當引發全身性天疱瘡時,會有全身燙傷脫皮,容易血漿流失及受細菌感染,大面積脫皮還需住燒燙傷病房換藥治療,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甚至死亡,1年內死亡率 高達7成5。
 蔡肇基指出,天疱瘡的症狀為全身性水疱、反覆性口腔 潰瘍,及鼻黏膜水疱,多數患者以黏膜和皮膚症狀為主,因表皮細胞連結因子被破壞,皮膚會因用力擦,或用力壓而起水疱,水疱遭壓迫時會往外蔓延,疼痛無比,換藥時 都需要注射嗎啡止痛,例如躺臥時的背部、手肘與衣服接觸處等,當小水泡破裂後,便會形成疼痛性潰瘍,嚴重時會使全身皮膚剝離,產生猶如大面積燒燙傷。
 蔡肇基表示,天疱瘡發生原因不明,目前尚未有治癒方法,臨床只能依症狀治療,未來仍有復發可能,因免疫系統會隨環境變化,提醒患者應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維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過度曝曬,才能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