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9歲的莫小姐不抽菸亦極少下廚,生活及飲食習慣品質尚佳。於聯安健檢時檢出5mm毛玻璃狀結節,持續追蹤及提醒下,於1年後轉診至醫院進行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切片診斷為肺腺癌,屬於第1期早期,算是家族3等親內第1名罹患肺癌者。術後恢復良好,日常活動情形與一般人無異。
聯安診所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表示,近年來罹患肺癌人數比例高居不下,其中有將近7成為肺腺癌。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如鱗狀上皮癌、肺腺癌、大細胞癌。抽菸與小細胞癌與鱗狀上皮癌則有較大的關聯。
在台灣肺腺癌患者中,女性有9成以上不抽菸、男性也有4成左右不抽菸。可以見得,除了抽菸、二手菸外,應該還有其他內在基因變異或外在環境因素導致肺癌。例如,許多研究傾向於亞洲女性基因可能容易受影響產生變異。
又如空汙議題,台大公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M2.5與國人罹患肺腺癌相關。因此,蔡哲龍建議即使無家族史、不抽菸或甚少下廚的民眾也需考量進行肺癌相關篩檢。
蔡哲龍表示,胸部X光檢查不易發現1cm下小結節。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通常可以顯現出小結節。臨床上常見健檢客戶雖然在第一次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檢出小於6mm的小結節,卻往往忽略後續的追蹤與定期篩檢,甚至長達3-4年後才做第2次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因此錯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
隨著年齡增加,肺癌的風險也遞增,蔡哲龍表示,肺癌篩檢不能等,根據統計,即使同樣是第一期肺腺癌,結節大小還是有差異,小於10mm結節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正是提高肺癌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