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推處方箋改成分名,此舉卻引發醫界反彈。多個醫療相關團體2日發布聲明指出,恐將嚴重損害民眾用藥品質及醫師處方權,籲充分溝通並建立配套再上路。
國內近年出現常常出現缺藥窘境,藥界指出大多有替代藥品,呼籲民眾棄品牌迷思。衛福部將推動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以利打破「原廠藥」迷思,預計10月起牙科診所開始試辦,採取2階段漸進式執行。
然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院協會、台灣醫學中心協會等多個醫療相關團體,於2日透過聯合聲明表達抗議立場,強調將嚴重損害民眾用藥品質及醫師處方權。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主任秘書林忠劭表示,若藥局基於對廠牌的喜好、成本等考量來選擇提供藥物,可能導致病人每次領到的藥品都不同,這將會對患者用藥品質產生重大傷害,且開立處方醫師無法掌握病人用藥情形,恐怕影響治療進程。
此外,根據藥師法規定,藥師調劑應按照處方,如藥品未備或缺乏時,應通知原處方醫師,請其更換,不得任意省略或代以他藥;若新制實施,不但有違法之虞,且大開倒退之門。
林忠劭也指出,若藥師可以以任何其他品牌藥物取代,且無須記錄替換原因,當遇到病人問及相關問題時,醫師對未知的「次成分」,該如何向民眾保證不會有其他併發症也是一個問題。
舉例來說,這就像汽車,都是引擎加上輪子,然而各廠牌還是有所差異,就算藥品主成分一樣,次成分卻不見得相同,換藥後若因此產生問題,屆時又應向何方究責,這些問題都有待釐清。
因此,醫界聯合團體呼籲,健保署莫以改善缺藥問題、推動學名藥等政策考量貿然推動此項新制,應以民眾醫療品質為最優先考量,並再與醫藥界和民眾充分溝通及宣導,建立更充分配套措施後再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