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生涯首次踏上奧運舞台,台灣某跨欄好手卻在巴黎奧運留下DNF(Did Not Finish)結果。上月29日他在訓練時造成右膝髕骨肌腱斷了一半,儘管醫生、團本部都建議直接棄賽,但他不願放棄這次站上奧運跑道的機會,「就算是帶著遺憾離開也沒關係」。
該選手在年初發現右膝不適,5月接受第2次PRP治療;到巴黎前都沒能進行欄架訓練,只能用重量訓練等其他訓練維持身體狀態。出場時該選手腳步就明顯緩慢,在其他選手熱身時也只是坐在椅子上,槍響後他慢跑向第一個欄架,摸摸它後敬禮離開跑道,向首次奧運道別。
依報導推斷,該選手年初就患了「跳躍膝」,即臏骨肌腱與臏骨附著處發生部分肌腱纖維拉傷。雖然做了2次自體血小板(PRP)注射,顯然沒得到改善。這是膝關節伸展機轉(Extension Mechanics)受傷,除局部痛、腫外,膝關節伸展無力,造成運動困難或運動不能。
通常選手都會認為傷不嚴重,忍痛訓練,就會掉入「痛的惡性循環」,傷不會好,傷勢還會慢慢漫延、擴大,咬牙高強度訓練導致7月29日「臏骨肌腱斷了一半」的結果。臨床上,此時該選手應當走路都困難,別說跑,更不必提跨欄了。
跳躍膝是過度使用性傷害,長期磨損(Wear and Tear)造成臏骨肌腱纖維的組織疲勞、斷裂、纖維化,甚至鈣化;越來越失去肌腱該有的強度與彈性,最終就是肌腱承受不了壓力而斷裂的下場。
發現選手出現問題,適時介入,說明此傷的嚴重性;教育、要求或強制運動員休息或退出、接受復健與治療,應當是「團隊」的本分。正確處理,通常也需至少幾個月才會狀況改善,便宜行事就付出了慘重代價。期望該選手在手術後有復出的一天,也許還有機會再站上奧運跑道。
(作者∕台南奇美醫院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