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噩夢 疲勞性骨折

復健科醫師林純如說明,疲勞性骨折好發於小腿脛骨和前足的蹠骨。(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連兩屆拿下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的李洋,高中時曾腳趾疲勞性骨折,很長時間無法練球;奧運跆拳道國手羅嘉翎也因左腳疲勞性骨折,忍痛拚戰落敗,令人心疼不捨;復健科醫師表示,疲勞性骨折是因反覆、過度運動造成骨頭的不當壓力,患者通常採休息、減少運動量或使用護具,讓骨頭慢慢癒合,但若嚴重到骨頭斷裂、移位,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高雄中正脊椎骨科復健科主任林純如表示,疲勞性骨折通常發生於耐力型運動選手,例如參與路跑、馬拉松選手或像跆拳道選手需反覆做蹬推動作。發生部位主要在脛骨及蹠骨。

物理治療師邱冠禎也說,疲勞性骨折原因包括年齡、肢體的異常、肌肉疲勞、環境因素等。大部分發生的部位是在承受身體重量的骨骼上,如下肢骨骼。

最易發生疲勞性骨折的運動,有長跑或常跳耀的籃球、羽球運動等。

林純如指出,疲勞性骨折若是發生在小腿部位,除了治療局部小腿的問題外,可能也要去評估整體下肢的動作模式。在運動發力的時候,若臀肌或大腿肌群發力不足,小腿常常會需要代償性的去出力,時間久了易造成小腿肌肉疲乏與骨頭的壓力,甚者則可能產生疲勞性骨折。

因此,治療上會放鬆小腿的筋膜,並同時強化訓練大腿與臀部的肌肉群,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疲勞性骨折的治療方法以休息為主,減少過度使用的狀態,使用護具,或穿著硬底的鞋子,腳掌避免凹折,除非骨折處在承重點或嚴重錯位,才要考慮手術治療。

林純如也提醒一般民眾,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短時間大量運動,並造成小腿、腳掌反覆疼痛,就要懷疑是否為疲勞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