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台南歷經荷蘭、明鄭、滿清、日本到戰後時期,不同時代孕育交會出無數的人文歷史與地景變遷,中西區圖書館將推出「台南四百、府城今昔地景故事」導覽走讀,分享各時期古井及街區舊地名的歷史人文故事。
井水是先民主要水源之一,台南自荷據四百年來留下許多古井;文化局統計,原台南市六個行政區中,仍保有井體外觀古井有八十四口,因台南不少古井隱匿在民宅中,實際數目應該更多。
若以行政區劃分,中西區三十一口、安平區二十一口、南區十五口、北區八口、東區五口、安南區四口,中西區和安平區是台南最早開發的區域,當時地形臨海,居民最多,井數自然居冠。
中西區圖書館表示,八月十七日將邀請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曾國棟主講「府城井觀~井景相連台南四百」,介紹各時期的古井風貌,從中了解每一口古井與在地人的生活記憶。
九月七日導覽走讀大井頭、帆寮街古井、施姓大宗祠古井、看西街教會古井、祀典大天后宮龍目井、臺灣祀典武廟古井。
大井頭應該是最貼近大家的古蹟,位於車流量大的民權路上,以鑄鐵蓋著井口,開鑿的年份已不可考。
大井頭位於台灣府城西定坊,水源豐沛,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可說是台灣開發史的第一個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