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血管瘤 11年治療能站能走

北醫附醫舉辦血管瘤病友座談會。(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26週孕婦超音波產檢,發現胎兒臀部有小腫塊,出生時左腿出現紅色斑點及血管瘤,診斷為罕見的複雜型血管腫瘤症。1歲多開始穿壓力襪、壓力褲,4歲多接受雷射治療使腫瘤縮小。之後接受包括整形外科雷射手術治療、小兒腫瘤科以mTOR標靶藥物輔助治療,以及復健科量身打造的物理治療計畫,如今11歲的她不僅逐漸恢復站立和行走的功能,還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打球、參加鋼琴表演。

北醫附醫17日舉辦「天使印記的迷思」血管瘤病友座談會。整形外科主任張承仁指出,血管瘤是常見的幼兒先天性皮膚異常之一,發生率約於1/1000,為新生血管過度增生造成的良性瘤,以頭、臉、頸部發生機率最高,50%的患者5歲前會自然消褪。一般常見先天性血管瘤包括草莓狀血管瘤、微血管畸型「酒色斑」及靜脈畸型、淋巴管畸型等。

張承仁指出,相較一般新生兒血管瘤,複雜型血管腫瘤的病程較長,且可能隨著身體的成長而變大,因此每3~6個月需以影像追蹤,並持續搭配藥物治療及復健;如有其中一腳血管瘤生長過速,造成兩腳不等長、走路不平衡、骨盆歪一邊,腰也會酸痛等時,還需要透過手術調整雙腳生長的速度,讓小朋友可以正常上學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