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事出必有因

■吳重達

一名20出頭男性坐著輪椅進入診間,主訴右側髖部痛到無法站。其症狀已出現近半年,近1個月狀況加劇。

病人有症狀前偶爾會做輕量運動,沒有運動受傷病史,也沒發生過車禍。在外看診的診斷是坐骨神經痛,做了牽引(拉腰)沒有效果,打了震波反而更痛。

因為痛,醫師無法做理學檢查。這種不成比例的痛(out of proportion pain)最令人擔心,背後一定有重大原因。當然裝病也有可能,但醫師不認為病人裝病。猜想幾個病,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骨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甚至是惡性腫瘤骨轉移…。

以上的臆測只需1張骨盆X光就可得到解答。結果出乎意料,是股骨頭的缺血性壞死。醫師如釋重負,至少這個病還可以好好處理,病人也不必擔心生命安危;核磁共振檢查判定已是最重的第4級病變。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人以中年男性居多,年輕族群少見。長年酗酒、藥物(含類固醇)與潛水夫病是3大致病因,台灣以前2者為主。酒精與類固醇造成供應股骨頭血液的小血管發生病變而阻塞,在深水中一段時間後要回到水面,沒有經過適當減壓,溶在血中的氮氣變成小氣泡,堵塞了股骨頭的小血管,股骨頭的骨細胞沒有氧氣與養分供應,就慢慢死亡。

台灣潛水夫病不多,反而是車禍、工傷造成的髖臼骨折、股骨頭脫臼/骨折、股骨頸骨折等髖部傷害是造成年輕族群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因。

到底何原因造成年紀輕輕就得此病?醫師仔細盤問,病人終於想起高中時曾因不明自體免疫疾病服用近2年類固醇,至此終於水落石出。

患處需手術治療。之後仍需擔心、觀察另一側是否也會出現同樣病變。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