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蕭 圖/葉繁榮
七月間,因為特殊的機緣,我來往彰化田野的次數變得多了起來,一個小時的高鐵車程,就可以看見我熟悉的農田、相思樹、平凡的水泥樓房、想像的綠葉下的山腳路。以高鐵的速度,當然也錯過了無數精彩的閩南式三合院。
不過,每次都會遇見那個躺在稻草堆上望著雲天的小男孩。
每次,都來不及打招呼,就到彰化站了,田中的彰化站。
田野靜謐,高鐵的呼嘯聲想來也不會讓小男孩翻個身、轉個頭、溜一下眼珠。
我知道,一輩子,他都是「天地的觀察人,生命的思考者」。
讓他繼續觀察這天地吧!
其實那時我也觀察我們家的稻草屋頂、土埆厝的牆壁、滲漏的水漬痕,在內外氣息相通的屋子裡,觀察最仔細的是暮行且夜行的壁虎,關於「壁虎」,我查了《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只查到「蟮蟲仔(siān-thâng-á)」,中文釋義說是「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小時候,我們模仿牠的叫聲,叫牠「tsi-ling-á」,中文或許可以翻譯為「機靈子」,也有人叫牠「(siān-thâng-á)」的類近音,依我的辨識力,「仙翁子(siān-âng-á)」的譯文或許更合適些。
壁虎,是中小型的蜥蜴。學《易經》的朋友跟我說,「易」字是蜥蜴的象形文,我笑說,那我四、五歲就開始接觸易經了!
《說文》解說「易」字時,直接判定為象形文,同時列出蜥蜴、蝘蜓、守宮這三個不同的稱呼。如果再加上臺灣閩南語的(tsi-ling-á)、(siān-thâng-á)、(siān-âng-á),名目繁多,大安溪以北的壁虎都會驚叫出聲音!
這名目不算多。蜥蜴,是有鱗目爬行動物的統稱,地球表面上就有七千多種,體型從三、四公分的壁虎、變色龍、四腳蛇,到三公尺長的科摩多巨蜥。牠們會擺動姿勢、膨脹身體、變換顏色、還會伏地挺身,用以傳遞不同信息,甚至於有的還有不同顏色、不同圖案的喉扇,吐舌、搖尾靈活,示愛、示警,挑釁、威嚇,身體隨心意改變。前人選用蜥蜴作為「易」字定形、定義的模特兒,想來也是一直在觀察天地、思考生命。
以「易」為象形文的說法,同樣在《說文》引祕書說是「日月為易」,從動物的擬像,轉移到天體的朗照,把「易」的上半部看成「日」,下半部是「月」,上象陽,下从月象陰。喜歡用《周易》的道理來演繹煉丹的哲學思維,《參同契》也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說法。把陰陽的交替,時間的推移,加到「易」為象形文來思考,豐富了「易」字的內涵,我是喜歡的。
至於「易」的下半部如何在「月」與「勿」中轉換其形,自有文字書寫者在觀察與紀錄,甚至於有人將「日月為易」轉換為單純的「日出為易」,重視太陽跳出來的那股生命彈性,呼應西方人說的every day is a new day,我也覺得新鮮有趣。世上應該有很多人跟那小男孩一樣,一直在觀察天地、一直在思考生命、一直在翻陳出新。
為你傾注的易
跳脫性最大的,是將甲骨文、金文的「易」字,當作兩個容器在「傾倒、傾注」的會意字,八月的這個時節,想像為奧運頒獎典禮上,頒獎者將自己獎盃裡的酒(獎品)「傾倒、傾注」在受獎者盃中,這時兩人盃中的酒會有增減、「變易」,頒獎者與受獎者的傾注動作,相互之間就是「交換改易」,就頒獎者而言則有「賞賜、賜予」之舉,頒獎者盃中的酒會遞減,呈顯的意涵就會是「輕易、容易、簡易」了!
「易」的象形文、會意字,可以有這麼豐富的聯想,所以,鄭玄作《易贊》、《易論》,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我們就此了解易經,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鄭玄說「簡易」,舉的是乾坤二卦,「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隤然,柔順的樣子,這是簡易的天地。說「不易」,舉的也是乾坤二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但在至簡至易的天地之間,卻是變動不居的,上下而無常的萬象,變色龍、四腳蛇那樣項目繁雜,肢體瞬間如蜥蜴可徙可化。
天在上,地在下,一直觀察天地的那小男孩,會不會發現:讓人目眩神迷之時,竟然可以回到「簡易」、「不易」的天地二維碼?
可以回到「簡易」、「不易」的天地二維碼嗎?
《易經》的意象,從「天地風雷山澤火水」的具體象,歸結為「乾坤巽震艮兌離坎的」無限意,而後走向六十四卦的文言卦辭,我們如何執守、看待、迴環《易經》的這些文字?
年輕的王弼(226-249)說:所有的「象」,是為了顯出「意」的;至於言語文學,是用以顯明「象」的。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因為言生於象,所以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所以可以尋象以觀意。所有的「意」是以「象」來做完善的表達,所有的「象」卻有賴於「言」加以彰明顯著的。
不過,年輕的王弼也認為得象就要忘言,得意就該忘象。就像山野中捕兔子的人以專用的兔罝(蹄)來守株待兔,兔子抓到了,馬上將兔子放在特製的兔籠裡,不會一直讓兔子困縛在兔網裡掙扎。就像水邊捕魚的魚郎,用竹編的魚籠(筌)來捕魚,筌,易進而難出,捕住魚的魚郎會即刻將魚取出,改放在水桶裡,讓魚自在。
兔子自在,魚自在,才是真正的天機吧!
清.袁枚,適意的人,他說後人沒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的,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隨園詩話》卷二)
聖人,立象以盡意;詩人,立象以生象,盡意以生無盡意……
你還記掛著那望著雲天的小男孩嗎?
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言生於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節選自王弼《周易.略例.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