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一名身高155公分、體重102公斤的50歲中年婦人,BMI指數高達42.4,因肥胖導致有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經飲食控制及運動仍無法有效減重。醫師評估後,採用風險較低的袖狀胃切除手術,術後2個月瘦了約10公斤,術後追蹤體重穩定下降,原本的打呼及呼吸中止症的問題也慢慢消失。
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吳東琰指出,外科減重手術主要有「減少胃容量」和「減少吸收」2個目標;其中,袖狀胃切除是目前台灣採用最多的減重手術,透過切除部分胃部達到減少胃容量,一般狀況體重減輕幅度約25~35%,但缺點是胃食道逆流機率較高。
吳東琰表示,另2種主要的減重手術為胃繞道和縮胃繞腸手術。其中,胃繞道手術不僅減少胃容量,還繞過部分小腸減少營養吸收;但因改變原有之胃小腸之連續構造,術後難以進行胃鏡檢查,且風險較高,一般而言體重減輕幅度約30~40%。
而縮胃繞腸手術則結合2者優點,在進行袖狀胃切除後加上小腸繞道,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和慢性病控制。對於糖尿病患者,縮胃繞腸手術能更有效控制血糖,一般狀況體重減輕幅度約30~40%,胃食道逆流機率較低,是目前減重手術的新趨勢。缺點是術後可能有維生素和吸收不良的風險,患者有可能需要終生補充這些營養素。
吳東琰指出,減重手術都有吻合口滲漏的風險,胃繞道手術在手術中涉及更多的吻合部位,增加滲漏的可能性,術後出血和腸阻塞的風險也較高。袖狀胃切除術比較單純減少胃容積,手術集中上腹部,術後引發腸阻塞的機會較低;縮胃繞腸手術一樣涉及較多吻合部位,風險高於袖狀胃切除,但在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比袖狀胃切除手術好一些。